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能登上《体育画报》的“泳装特刊”有多难?
要知道这个杂志可不仅仅是全球的泳装盛宴,这可是很多模特职业生涯的“跳板”!
而就在2025年,《体育画报》泳装特刊中,一位小麦色皮肤的华裔模特引起关注。34岁的劳伦·陈(Lauren Chan)身着自创品牌大码泳装,在百慕大的海水中舒展身体,自信的姿态与传统模特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不是封面人物,她却因此成为当年时尚圈讨论的焦点,也让"大码模特的破圈之路"成为行业热词。
被定义的身体
身高1米78的劳伦,大学时是篮球校队主力。
在球场上,她以72公斤的健康体格叱咤风云,却在模特试镜时屡遭打击:"经纪人说我像座山,可我的体测数据明明优于大多数同龄人。"这种对"女性身材该如何呈现"的困惑,贯穿了她的成长!
父亲是香港移民,母亲有亚美尼亚血统,混合文化背景让她从小就学会与"不一样"共处。
2020年,命运的转折来自一次意外。因膝伤退役后,她带着"改变行业标准"的执念搬到纽约,从时尚杂志实习生做起。
"那时候大码模特都要穿小两码的衣服,拉链卡在腰间的疼痛,比球场上的碰撞更让人窒息。"她在专栏《尺码即政治》中写下的这句话,意外获得维拉·王团队关注,受邀参与当年秋冬系列走秀。
尽管只是内场展示,当她穿着14码的香槟色连衣裙转身时,后台摄影师自发鼓掌。那是T台罕见的、为"不标准身材"响起的掌声。
逆流而上
当大码成为一种设计语言,劳伦的突破始于对行业痛点的洞察。
她发现,市场上所谓的"大码服饰"不过是小码的简单放大,腰部没有收省、肩带细如线绳,根本无法支撑丰满体型。
"为什么不能为真实的身体设计?"
2021年,她创立同名品牌,第一款产品是带胸垫的高腰比基尼。加宽的肩带能隐藏副乳,立体剪裁让腹部有足够活动空间。"
上线首月售罄3000件,很多顾客说这是人生第一件敢穿去海边的泳衣。" 真正让她崭露头角的,是2022年与《福布斯》合作的专题报道。
当她穿着自己设计的14码西装站在华尔街街头,配文"时尚不该是身材的囚衣"迅速刷屏。数据不会说谎:品牌复购率达65%,客群中30-50岁女性占比78%,她们留言说:"终于找到能穿着开会的漂亮西装,不用再担心抬手时露出内衣带。"
审美战争中的真实声音
2024年,当"减肥神药"席卷时尚圈,劳伦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
某设计师在试衣间调侃"大码设计缺乏灵感",她当场展示后台数据:品牌大码系列搜索量同比增长210%,"顾客不是需要更小的尺码,而是需要更懂她们的剪裁。"这番话后来被《女装日报》引用,成为行业反思的起点。
她发起的"身体白皮书"活动,收集了2万份大码女性的真实诉求:"想要蹲下时不裂开的牛仔裤""求能盖住后背的运动内衣""希望有口袋的连衣裙"。
这些诉求被整理成设计指南,甚至影响了快时尚品牌H&M的2024年可持续系列。"当我们不再把'正常身材'定义为尺码数字,设计才真正开始服务于人。"她在巴黎时装周论坛上的发言,被《Vogue》评为"年度最具颠覆性观点"。
超越时尚的自我革命
如今的劳伦,已是大码时尚的代名词。
她的Instagram@laurenchanstyle拥有85万粉丝,每条穿搭视频都有数千条留言:"跟着你学会了爱自己的肚子""原来微胖也能穿露背装"。
最让她感动的,是一位单亲妈妈的私信:"带着女儿去游泳,她指着我的妊娠纹说妈妈的肚子像银河。"
2025年,当《体育画报》邀请她担任"身体多样性"专题策划,她特意选择了三位不同体型的素人模特,有产后六个月的妈妈、有跨性别者、有身高1米5的丰满女孩。"
真正的时尚革命,不是让某个人登上封面,而是让所有人都能在时尚中看见自己。"节目录制现场,她亲手为一位轮椅使用者调整裙摆,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两人脸上,那画面比任何大片都更有力量。
美,从不是单选题
在曼哈顿的工作室里,劳伦的设计台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18岁的她站在篮球场上,球衣宽松地挂在身上,笑容比阳光更灿烂。"
那时候觉得强壮是缺点,现在才明白,每一寸肌肉都是我活着的证据。"她轻抚着新一季设计稿上的褶皱肌理,那是为不同腰围设计的可调节结构。
或许时尚圈的尺码战争永远不会结束,但劳伦早已赢了更重要的战役。当越来越多品牌推出"无尺码"系列,当社交媒体上#RealBody的讨论量突破10亿次,她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进步,不是消灭差异,而是让每种身体都能自由舒展。
就像她在自传里写的:"我的14码身材不是挑战行业的武器,而是提醒世界:美,从不该被尺码标签定义。"
更新时间:2025-05-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