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与《吉林日报》共同追寻英雄印记,一起讲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

从中原大地到白山黑水

追寻杨靖宇将军的英雄印记


从河南驻马店到吉林东部山区,地理距离相隔三千余里,却因着一个人,两地有了交集。

这个人,便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曾参与确山暴动和确山起义。1929年,受党组织派遣,杨靖宇离开家乡,来到东北开展地下工作。

1932年,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派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面对日寇疯狂围剿,杨靖宇的抗日决心如熊熊烈火:“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

1940年2月,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战至弹尽粮绝,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激战五昼夜,面对敌人劝降,他大义凛然:“不必多说,开枪吧。”

和平年代,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是中华儿女永恒的时代课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为更好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吉林日报》与《河南日报》分别采访杨靖宇将军的殉国地和出生地,共同追寻英雄印记,一起讲好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






杨靖宇,家乡人民永远的骄傲!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波 通讯员 苗银

英雄,民族最闪亮的标识。回望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浇铸出民族精神的丰碑。

杨靖宇将军便是其中之一。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出生在驻马店市确山县李湾村,后成长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他带领部队打击日寇,战功赫赫,在牺牲前的100多天里,作战多达47次;他用35岁的生命诠释了“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钢铁誓言。


从李湾出发:百年古槐见证英雄梦


8月1日,从驻马店市区出发,南行5公里,记者来到驿城区古城街道李湾村(原属确山县),这里就是杨靖宇出生的地方。

绿树掩映下的杨靖宇故居,庭院方正整洁,正北方四间屋舍,院内东、西配房,均灰瓦覆顶,堂屋两侧有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树尤为引人注目:槐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石榴树上青红的果子压弯了枝头。

杨靖宇将军故居。

“这是杨靖宇将军少年时亲手种下的,距今已有100多年。” 李湾村居委会主任赵新友说起杨靖宇的事迹,如数家珍。

赵新友说,幼年时,杨靖宇家庭情况尚可,但5岁时,父亲因病身故,家道中落。7岁时,母亲拿着平时省吃俭用的钱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杨靖宇从小勤奋好学,192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高等小学(今确山县靖宇小学),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

在校期间,杨靖宇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之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确山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他先后领导了确山暴动和确山起义,在中原大地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从青年学生逐渐成长为卓越领导人。

“1928年,杨靖宇告别妻子和两岁的儿子、两个月的女儿,前往信阳工作,后又远赴东北,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赵新友说,由于杨靖宇常年在外,他的家多次遭到搜查,两次被烧毁,院子里的国槐树也没能幸免。虽然叶子被烧焦、树皮被烧坏,但是一到春天,它就萌发新芽,长出新枝,正如革命火种,生生不息。


为民族而战:铁骨铮铮的铁血将军


在故居以北不远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静静矗立。白墙黛瓦的建筑与故居遥遥相望,仿佛在诉说着他从庭院到战场的人生轨迹。

杨靖宇将军纪念馆。

1940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应是万家灯火,举家团圆的日子,却成了杨靖宇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夜晚。驻马店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用声光电实景再现了将军牺牲前的最后一战。

此时的杨靖宇在濛江县(今靖宇县)三道崴子的一处破旧地戗子里,身患重感冒且与敌人周旋多日,粒米未进,只能扯出大衣里的棉花就着雪水,一口一口地吞下去充饥。一轮圆月挂在天空,杨靖宇望着月亮出神,离开河南老家已经12年了,母亲、妻子和孩子们都还好吗?

日军搜捕的嘈杂声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敌人劝降的声音传来,杨靖宇毫不犹豫地以子弹作为回应,枪声划破深沉如铁的黑夜。2 月 23 日下午 4 点,杨靖宇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

“将军牺牲后,敌人残暴地割下他的头颅,抛开他的腹部,却发现他的胃中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担任讲解员两年多来,纪念馆讲解员王田讲了无数次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可每当讲起将军牺牲这一幕,她都不禁泪光闪烁。

大学生杨帆凝视着展柜中的树皮和棉絮等展品,心绪难平。“越深入了解杨靖宇将军的故事,越能深刻理解‘铁血忠魂’的内涵,这是任何理论课堂都无法复制的一种体验。”他说。


薪火永相传:指引后世砥砺前行


驻马店市杨靖宇研究会秘书长乔长泰,从年轻时便在心中种下一颗崇拜英雄的种子,几十年如一日地宣传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

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

“杨靖宇是在驻马店这片红色热土上诞生和成长起来的,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乔长泰说,近年来,驻马店市把宣传、弘扬杨靖宇精神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相继建成了“杨靖宇将军故居”“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刘店秋收起义旧址”“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馆,并以杨靖宇的名字打造了“一条街道、一座广场、一处公园、一所学校、一尊塑像”。每年的杨靖宇诞辰日、殉国日、清明节、公祭日等,都有大批青少年、党员干部和各界人士到这些地方进行祭拜、宣誓和追忆。

驻马店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珍藏的1170余件文物、400 余幅历史图片,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将军从出生到为国捐躯的英雄一生,自2009年以来,共接待社会各界人士500多万人次。

作为杨靖宇将军的母校,确山县靖宇小学的"入校第一课"从不是课本知识。新生们会先在将军雕像前敬礼,听校长讲述那段烽火岁月;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的旋律总会让操场上的师生热泪盈眶;学校编印《靖宇美少年》《靖宇魂》德育系列读本作为德育校本教材,同时常态化开展“我心中的靖宇爷爷”“我和靖宇将军是校友”“靖宇事迹知多少”等活动,如今学校人人会讲靖宇故事,大家争做靖宇传人……

靖宇小学杨靖宇将军事迹陈列馆内,11岁的小讲解员正用流利的英语向嘉宾讲述将军生平;200多公里外的郑州,杨靖宇将军的孙子马继民,拿着当年缝在姑姑衣服里的杨靖宇的“老照片”和全家珍藏的一块“桦树皮”, 奔走于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间,孜孜不倦地宣讲爷爷的英勇故事。

“宣传杨靖宇事迹是我们分内的事,也是一辈子的事。”乔长泰说,即便岁月流转,距离杨靖宇将军牺牲已85年,但杨靖宇的精神火炬却从未熄灭,他的名字和功绩,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山河褶皱里的忠骨坐标



吉林日报记者 赵乃政 李娜

追寻杨靖宇将军的英雄足迹,吉林省的第一站,我们走进磐石。

磐石,一座被无数英烈鲜血滋养的山城。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的创建地,是东北抗日联军诞生的摇篮。

“杨靖宇”,这个闪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册的名字,就诞生于此。

来到磐石,投身武装抗日斗争

从磐石市区出发,向西行约20公里,“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几个大字便出现在眼前。

就是在这里,杨靖宇开启了他直接投身武装抗日、参加东北抗日斗争的戎马生涯。

时光指针回溯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1932年11月,受中共满洲省委安排,杨靖宇化装成商人到南满磐石、海龙等地,寻找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

吉林省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诞生的摇篮。

“杨靖宇将军来的时候,磐石的抗日斗争正处于低潮阶段,队伍处境艰难,士气十分低落。”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忠实一直致力于东北抗联历史的研究,他告诉记者,杨靖宇将军一路辗转,最后在桦甸县常山屯蜂蜜顶子找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当时部队内部分歧很大,有人主张撤离,还有人主张队伍就地解散。”王忠实说。

面对部队内部对于未来方向的迷茫,杨靖宇摆事实、讲道理,提出了著名的“灯芯”理论。“你们看这盏灯,没有碗就盛不住油,光有碗没有油,灯就点不着。咱们游击队也是这样,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家……我们为什么要做没油的灯芯呢?”听了杨靖宇的话,队员们豁然开朗。

1932年11月,杨靖宇将这支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率领队伍与日本侵略者展开顽强斗争,点燃了南满地区的抗日烽火。

在杨靖宇的带领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逐渐发展,成功战胜日本侵略者四次“围剿”,增强了自身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声势威震南满。

“杨靖宇将军率领抗日军民,发展壮大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不到一年时间,成功扭转磐石抗日斗争的被动局面,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斗争的新篇章。”王忠实说。


不走不躲,战斗至最后一人


1939年秋冬之际,敌人对东南满地区发动更残酷的全面“讨伐”。面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式,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把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以保存实力;还有一部分人建议先退守到长白山原始密林中躲避一阵。

这两种声音,杨靖宇将军全部不同意。

“抗联是打鬼子的,就得坚持战斗。”

“我们的力量虽然不大,但是在这里打下去,起码能拖住敌人一部分力量,支援全国的抗日战争。”

杨靖宇烈士陵园内,将军塑像巍然矗立。

将军的话掷地有声。就这样,杨靖宇将军不走不躲,坚持在战场上与敌人短兵相接,用鲜血与生命,向侵略者宣告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0年1月上旬,敌人专门商讨策略和集中兵力重点进攻杨靖宇部队。面对如此严峻的“讨伐”形势,杨靖宇为了使部队摆脱敌人的围攻,命令一部离开总司令部向北转移,他则率另一部200余人继续在濛江西岗地区牵制敌人。

1940年2月23日,孤身一人的杨靖宇被敌人包围在濛江县三道崴子密林中。他毫不畏惧敌人的威胁,毫不理会敌人的劝降,强忍饥饿和伤病折磨,与敌人血战到底,直至壮烈牺牲。

2025年7月3日,通化市档案馆首次公布杨靖宇笔记本档案。据档案披露,1939年10月下旬到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牺牲前的100多天里,他作战多达47次。

“杨靖宇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忠实践行者。”每每谈起杨靖宇,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信君总是肃然起敬,“他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从思想到行动都体现了忠贞救国的爱国情怀。”


缅怀英雄,砥砺新时代奋斗之志


茫茫林海雪原,暴风雪肆虐地呼号着,当杨靖宇将军的口琴声响起,战士围坐在一起,侧耳倾听,那炽烈的眼神变得越来越坚定……

杨靖宇将军的故事被搬上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的情景剧舞台,成为教育党员干部的生动教材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阶梯教室的舞台上,原创情景教学课程《不朽的旗帜——杨靖宇将军五天五夜》正在上演。

杨靖宇干部学院教师王旖溪介绍说:“课程对剧中人物台词、场景进行多方考证,力求在艺术表现和历史真实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生动展现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斗争到底、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

在杨靖宇干部学院,还时常能看到一位身份特殊的红色故事宣讲人,他就是杨靖宇之孙马继志。

出生于英雄的家庭,“杨靖宇”这三个字对马继志来说,是骄傲,更是责任。“爷爷为民族利益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每一次讲述他的故事,我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他说,将用自己的方式讲好爷爷的故事,让更多人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前行动力。

铭记,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奋斗,是对精神最好的传承。

从白山黑水的雪原忠魂,到新时代的精神灯塔,“杨靖宇”这个名字,早已浸入吉林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化作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激励着吉林干部群众,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奋勇前进。

来源:河南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历史   气壮山河   英雄   吉林   印记   日报   故事   将军   磐石   靖宇   确山县   确山   敌人   驻马店   长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