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农历六月十五。
日历翻过这一页,心底便像被什么轻轻扯动了一下。每逢农历六月十五,十九,二十等,这日子,在儿时的记忆里,曾是锣鼓喧天、亲朋满座的“过会”时节!那时,青纱帐(玉米)正长得密不透风,绿油油铺满田野,暑气蒸腾中,整个村子都沉浸在走亲访友的喧闹与温情里。
那时,便是这青纱帐疯长的农历六月中旬,村里“过会”的日子到了!亲戚们挎着沉甸甸的竹编“提货笼”,身影总会如约出现在村口。提货笼里自家蒸的暄软白馍、细细的挂面、晶亮的白糖、金黄酥脆的油饼或麻花,探出头,散发着朴素踏实的馨香。孩子们欢呼着争抢麻花,“咔吧”脆响伴着碎屑四溅,满院都是无忧的笑声。大人们围坐桌旁,凉拌时蔬、热炒小菜轮番上阵,而压轴的,永远是那碗油汪汪、酸辣鲜香、热气腾腾的农家臊子面!在食物的香气与升腾的热气里,聊着青纱帐长势,盼着秋收成,说着家长里短。
院中树荫下,凉席铺开,成了孩子们的乐园。隔墙飘来一声“卖——冰棍咯——”,那清凉的吆喝总能引来一阵小小的骚动和甜蜜。半下午,主家的大铁锅又开始咕嘟咕嘟地熬起红豆稀饭,米香豆香温柔地弥漫开来,是无声而执着的挽留。有的亲戚道别归家,有的则留下来。夜晚,村子才真正沸腾到顶点!露天电影的幕布高高挂起,或者戏台上锣鼓铿锵,连唱几天大戏,人声鼎沸,笑语喧天,那热闹劲儿,仿佛要穿透浓密的青纱帐,传到天边去。
如今,提起这“过会”,母亲语气里总带着一丝化不开的怅惘:“从前啊,年年都过,热闹得很。后来,大家各自忙,都不兴叫了…渐渐,也就没人来了。”曾经车马盈门、人声鼎沸的过会日子,如今村路上空空荡荡,只剩下一片寂静。朋友圈里,刷屏的是亲友们天南海北的旅行风光。中国那句老话常在嘴边:“血浓于水。”红白喜事,大事难事,亲戚们的身影依然可见,彼此帮扶的情分也未断绝。可那独属于盛夏农闲、在青纱帐环绕的农家小院里,伴着冰棍的凉意、臊子面的热气升腾而起的那份亲昵絮语、那份无拘无束的欢声笑语,那份围坐共食的融融暖意,却真真切切地沉寂了,消散在奔涌的时光里。
灶台上那口曾日夜熬煮着滚烫红豆稀饭的大铁锅,早已凉透许久;而人心深处那份如同红豆稀饭般需要慢火细煨、耐心守候才能醇厚的亲情滋味,在生活匆忙的驱策下,我们是否也渐渐遗失了那份文火慢炖的心境与时间?
岁月如一把无情的筛子,筛落了农历六月里那特定而喧腾的鼓点与欢笑;却怎么也筛不尽心底深处,关于那无边青纱帐的浓绿、那麻花入口的酥脆焦香、那院中凉席上追逐嬉闹的身影——尤其是那碗饱含着情意、滚烫鲜香的臊子面的绵长思念。
乡愁,就像那张被卷起堆放在墙角、落满了时光尘埃的旧凉席;只需轻轻展开一角,半个盛夏的温热蝉鸣、烟火人情便扑面而来,在记忆的月光下低回浅唱,一遍遍提醒着我们:曾几何时,我们拥有过那样一个血脉紧紧相连、灶火温暖可亲、庭院笑语盈门的烟火人间。(编辑 :通讯员 张默涵)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