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一个发生在家庭的悲剧,引发了巨大的舆论,一名年仅2岁的男童,在一次普通的家庭出行中,因为姐姐的一次调座位,导致他被车内座椅夹压窒息身亡。
悲剧发生后,父母直接将生产该车的企业告上法庭,要求赔偿200万元,但经过法院审理,最终驳回了全部诉求,这个结果让大家议论纷纷,这到底是车企的错误,还是父母自己的锅?有网友说的一句话,直接点破了父母的小心思。
男孩为啥会被卡到窒息?父母又为什么要去状告车企?
事情发生在两年前的一个上午,这家人准备开车去医院,车是辆7座的商务车。爸爸开车,妈妈坐在第二排,5岁的女儿坐在妈妈旁边,而2岁的儿子被安排在第三排单独座位上,为了让小家伙安静,父母给了他手机看动画片。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孩子没有用儿童安全座椅,上海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里明确写了,四岁以下的孩子坐车必须用安全座椅,这不仅是法律要求,也是安全专家一再提醒的防护措施,但这次他们没用。
车子开动后,路况平稳,前排父母聊着天,发动机声和音乐声混在一起。第三排的孩子因为被座椅挡住了视线,妈妈在开车过程中也没有回头看过孩子,半小时后,车子在红灯前停下。妈妈随意往后看了一眼,结果发现了令人惊慌的一幕。
发现5岁的女儿在摆弄座椅调节按钮,而这时候2岁的弟弟的头被座椅底部压住了,脸色发白,没有动静,妈妈立刻调高座椅,把孩子抱起来喊爸爸停车,父母抱着孩子冲到附近医院。医生抢救后还是没能挽回孩子的生命,法医鉴定显示,死因是机械性挤压导致的窒息。
这我们都能看得出来,父母在这里面要负很大的责任,对于两个年纪这么小的小孩,坐车的时候应该要有儿童安全座椅,而且要保证都在自己能随时看到摸到的地方才行,当然也有人质疑:为什么车内的设备可以被年幼儿童轻易操作?这也成了父母后面一系列操作的诱因。
故发生两年后,父母把车企告上了法庭,要求公开道歉,还索赔200万。他们的理由主要是两个:一是座椅没有自动感应功能,遇到阻力不能自动停止或回弹,如果有这个功能,事故可能就不会发生,二是车上没有明显警示,提醒家长防止孩子操作座椅。
车企在法庭上拿出了大量证据,包括车辆检测报告和国家认证文件,他们的观点是:车的设计完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手动座椅调节并没有不合理危险,而且用户手册里明确写了,孩子必须正确坐安全座椅,否则可能有严重危险。
车企强调,这次事故的根本原因还是父母疏忽,两岁的孩子没有用安全座椅,5岁的姐姐可以直接操作座椅调节,而父母开车时没有及时注意孩子。
法院调查后认定,车辆设计和制造没有问题,警示也合理,根据《民法典》和《产品质量法》,在产品没有不合理危险时,生产商不承担侵权责任,最终法院驳回了父母的全部请求。
判决一出,网上迅速炸开了锅,很多人觉得父母的做法很不妥:把两岁的孩子放在第三排,完全没有安全防护,而且行驶过程中没人看着,这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还有人说,5岁的姐姐好奇去操作座椅,父母也没管,这也是典型的监护失误。
但也有人觉得,父母在悲痛中把责任推给车企,可以理解,毕竟孩子走了,任何父母都会希望找到原因,只是从法律和安全角度来看,车辆是合格的,核心问题还是使用不当。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关于5岁的姐姐。网上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指责她导致了悲剧,另一部分人说,她只是个孩子,没有判断能力,不应该被责怪,也有心理专家提醒:如果处理不当,这个孩子可能会长时间自责。
其实类似的事情并不罕见,根据相关数据,每年有很多儿童死于交通意外,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没用安全座椅或家长监护不到位,安全座椅不仅在撞车时保护孩子,平时也能避免车内物品或设备伤到孩子。
这起事故让大家意识到,车里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地方,再平稳的行驶,也可能因为设备误操作或者突发情况造成伤害,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物理隔离和持续关注必不可少,仅靠叮嘱或假设孩子会乖坐好是不够的。
这件事提醒我们,孩子坐车安全不是单靠法律,车辆设计或者家长某一方面就能保证的,而是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车子合格不等于绝对安全,父母的疏忽可能瞬间打开风险的大门。
警示不能代替监护,不仅是法律结论,也应该成为所有家长应该注意的事情,车内设备能提供保护,但永远替代不了父母的眼睛和责任感,无论是短途接送还是长途旅行,安全座椅必须用,随时关注孩子状态也不能松懈。
如果每位家长都能做到这些,类似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