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战还有“核武器”?彭博社:中国医药原料,可卡美国脖子

2025年10月,彭博社的一篇报道把中国制药原材料推上了风口。

报道里直言,这东西就是中美贸易谈判中的“核武器”。

说实话,刚看到这话我还觉得有点夸张,直到扒了扒背后的门道,才发现这形容一点不掺水。

原料药:美国医药的“命门”握在中国手里

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觉得美国高端医药全球领先,怎么可能被中国“卡脖子”。

老实讲,我以前也这么想,直到了解了原料药的作用才恍然大悟。

原料药是药品生产的基础,业内都叫它医药工业的“芯片”,没有它,再厉害的创新药配方也只能躺在纸上。

中国在这行的地位有多稳?全球近五千种原料药,咱们不仅占了三成市场份额,还在不少关键品类上实现了垄断。

美国本土能生产的原料药少得可怜,大部分都得靠进口。

就说大家熟悉的布洛芬,美国市面上九成以上都来自中国。

还有抗生素,他们七成直接从中国进口,剩下的那些看着是从印度、东南亚拿货,实则源头还是咱们这儿,不过是换了个包装的“二手货”。

更关键的是肝素这种救命药,美国每年上百万住院患者都离不开它。

全球七成以上的肝素粗品资源都在咱们手里,这可不是单纯的贸易优势,而是实打实的供应链话语权。

我特意查了下,美国近七百种药品,都得用至少一种只能从中国拿到的关键成分。

那些药店货架上的退烧药、医院里的抗生素,背后全连着中国的生产线。

如此看来,中国要是真对原料药加强管制,美国医疗体系面临的就不是“不够用”,而是直接“停摆”。

替代之路?印度顶不上,美国建不成

有人说了,美国不会找印度替代吗?本来我也觉得印度医药产业名声在外,应该能接盘,后来发现纯属想多了。

印度自己的原料药,六成以上都得从中国进口。

他们的优势在制剂代工,基础化工跟不上,产能和质量都撑不起美国的需求。

更何况,原料药生产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资质认证,不是想扩产就能扩产的。

那美国自己重建产业链行不行?老实讲,这想法听听就行,业内早就把它归为“梦幻工程”。

原料药产业链的复杂程度,比芯片回流还难。

我记得奥巴马政府当年就计划用十五年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结果期限到了,依赖度反而更高。

原料药产业更是如此,没有十年十五年的时间,没有数千亿美元的投入,根本不可能实现自给。

美国的困境其实早有预兆,2025年他们已经有三百多种药品短缺,创下了十年新高。

这背后就是供应链脆弱的直接体现。

原料药生产不仅需要技术,还得有完整的基础化工配套。

美国环保标准严,劳动力成本高,想重新搭建这条产业链,付出的代价可不是一般的大。

很显然,短期内想摆脱对中国原料药的倚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中国的底气:有王牌,更有底线

中国能在原料药领域拥有这样的话语权,绝非偶然。

咱们有完整的基础化工体系,成熟的生产工艺,还有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供应链的“压舱石”,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大家千万别觉得,中国会随便动用这张“王牌”。

说实话,中国的反制从来都不波及普通民众。

之前出台关键矿产出口管制时,就特意留了人道豁免。

那些医疗设备急需的稀土磁铁,咱们一直都是绿灯放行。

这不是软弱,而是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美国总想着在贸易上咄咄逼人,却忘了自己的医疗体系还攥在别人手里。

他们一边喊着“脱钩断链”,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原料药,这种矛盾的做法实在让人看不懂。

我觉得,全球供应链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刻意割裂并不是明智之举。

美国与其整天琢磨着找替代方案,不如好好坐下来和中国谈合作。

毕竟,医疗关乎民生,供应链稳定才是对两国人民都好的事。

中国有让对方忌惮的反制手段,却始终守住不波及民生的底线,这就是咱们的底气。

如此看来,在原料药这事儿上,美国要是还不清醒,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财经   中国   核武器   美国   脖子   贸易战   医药原料   彭博   原料药   印度   全球   产业链   肝素   关键   基础   反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