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一名自闭症学生在报到时遭劝退的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校方随后发布声明,表示将联合残联和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评估,若其具备学习生活能力将办理入学。这一回应虽展现了积极姿态,却也将问题引向更深层的思考,评估能否真正消除障碍?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个案解决,更是制度性的包容保障。
劝退自闭症学生,不是包容是推责。不仅剥夺了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更可能对其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强化“不被接纳”的孤独感。同时,也是包容性教育的倒退,背离了“不让任何人掉队”的现代文明理念。职业教育本应成为特殊群体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重要通道,一旦堵塞,将加剧边缘化困境。
自闭症学生入学遭拒,绝非孤立事件。既有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现实制约,更有观念层面的隐形歧视。许多学校缺乏特教资源、专业师资和支持体系,担心接纳特殊学生会影响教学秩序或增加管理成本。更深层的问题是,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认知仍停留在“需要照顾”而非“可以培养”的层面,忽视了他们的潜能和多样性。
从法律和政策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二条:“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 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求关注各类群体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五条:“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拒绝招收的,当事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也未将自闭症列为高校可以不予录取的严重疾病。这些规定虽具前瞻性,却在执行中常被“缺乏实施细则”“资源配套不足”等理由虚置。以上相关学校明显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自闭症学生遭劝退,评估之后更需制度补漏。为此,要从实处着手,让政策落地生根。建立“一人一评估一方案”机制,由学校、残联、专业机构及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支持计划,而非简单以评估结果作为唯一准入标准。同时,推动职业院校与特教学校结对共建,共享师资、课程和技术资源,例如在机电、计算机等专业开发适合自闭症学生特点的实训模块。另外,设立区域性特殊职业教育资源中心,提供巡回指导、教师培训和应急支持,缓解单一学校的压力。最后,将融合教育成效纳入学校考核体系,通过正向激励引导主动作为。
自闭症学生入学,别让歧视挡路。每一个自闭症学生都是星星的孩子,他们的光芒不应被制度的缝隙吞没。评估只是起点,希望通过此次事件,社会各界能正视自闭症群体的教育需求,拆除歧视藩篱,实现教育公平,构建真正“无障碍”的教育生态,使每一份天赋都有绽放的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教育的阳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