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中国股市迎来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新王”。不是白酒,不是电池,而是一家曾连续八年亏损、差点关门的AI芯片公司——寒武纪。
它不但在A股市值超越了贵州茅台,还成了中国科技股的“灯塔”。而带领这家公司完成逆袭的,是被调侃“差点挂科”的博士陈天石。
从失去华为这个最大客户、被美国列入黑名单、供应链断裂,到如今成为国产AI芯片领军者,寒武纪上演的是一场技术硬仗,也是一场没有剧本的企业生死局。
如果在2020年问起“寒武纪”,大多数人会说这家公司靠华为“吃饭”,没了华为就什么都不是。
事实上,当年华为贡献了寒武纪将近97%的营收,两者关系就像树和藤,寒武纪是藤,紧紧缠绕着华为这棵大树。
但好景不长,随着美国制裁升级,华为开始全面自研AI芯片“昇腾”,并逐步削减对寒武纪的采购。2021年底,双方合作基本停止。
对寒武纪来说,这一刀砍得太狠,营收瞬间断崖式下跌。不仅如此,寒武纪原本赖以生存的终端IP授权模式,也因为缺少客户而失去了意义。
一夜之间,它从高光技术独角兽变成了“找不到客户”的尴尬角色。
更糟糕的是,2022年寒武纪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台积电立刻终止代工,EDA软件供应商也停止授权许可。
这意味着:你就算有设计图,也没人帮你做芯片;你就算有人才,缺了工具照样寸步难行。
与此同时,公司账面亏损持续扩大。到2022年底,寒武纪累计亏损突破30亿元,连年烧钱未见效益,甚至一度传出“资金链断裂”的消息。
那段时间,“寒武纪还能活多久”成了投资圈的热门话题,股价跌破发行价,市值蒸发超过八成。
在外界看来,这家公司几乎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阶段。但创始人陈天石没有选择卖身、也没有对外求援,而是带着团队转身投入一场更难的战斗。
2023年之前,中国很多芯片公司都习惯了“靠大客户生存”的模式。寒武纪也不例外。然而,经历了华为断供的沉痛教训后,陈天石知道:再靠一个客户活命,迟早会被“卡脖子”掐死。
于是他决定,把“终端IP授权”模式彻底丢掉,转向更高门槛、更难啃的“云端AI芯片”方向。
说白了,就是不再只做手机、摄像头里的小芯片,而是要做数据中心里那种“大杀器”。
比如训练GPT那种超大型模型所需的高算力芯片——这类产品不但技术门槛高,而且对生态适配、软件兼容要求极其苛刻。
寒武纪在2020年就已经推出了思元系列AI芯片,但彼时功耗控制不理想、生态适配不足,始终难以撼动英伟达的霸主地位。
可到了2023年,全球大模型竞赛爆发,AI算力需求直线上升,英伟达芯片被美国限制出口,中国市场瞬间进入“缺芯”状态。
这时,陈天石的“豪赌”开始显现价值。尽管当时寒武纪的收入连研发投入都覆盖不了——2020年公司全年营收仅4.59亿元,却投入了高达7.68亿元做研发,几乎是在“血亏中前行” 。
但研发投入换来了技术积累,也换来了软硬件生态的逐步成熟。
为了突破生态瓶颈,寒武纪还建立了自研的Cambricon NeuWare软件平台,打通了TensorFlow、PyTorch等主流AI框架的适配问题,解决了以往“硬件难用”的痛点。
这些技术工作并不光鲜,甚至连资本市场都看不懂,但却是决定一款AI芯片能否商用的关键。
再看团队层面,寒武纪虽然经历了裁员和人员流失,但核心研发人员始终没有“散摊子”。
陈天石亲自挂帅,带队攻坚,在芯片架构、功耗控制、算法协同方面连续实现数次突破。正是这段“黑灯工厂”时期的研发投入,为后来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2023年起,ChatGPT引爆全球AI热潮,大模型训练成了“新石油”。
但美国政府却对中国市场收紧了芯片出口政策,英伟达A100、H100等主力型号禁止销售,连替代产品也被“限时限量”。这给了国产芯片“上位”的机会。
寒武纪趁势推出了思元590系列AI芯片,虽然在带宽、峰值性能上不及H100,但在国内大模型训练任务中表现稳定,性价比高、功耗低、可快速部署。更重要的是——它能买到。
随着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头部科技企业纷纷“转头”采用寒武纪作为替代方案,寒武纪的客户结构迅速从“零星单一”扩展为“多点开花”。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央企也将寒武纪纳入战略合作供应链,意味着其产品开始进入“国家级基础设施”应用场景。
2024年,寒武纪实现历史性盈利,全年净利润达到8.7亿元,彻底告别八年亏损。2025年上半年再接再厉,净利润突破10亿元,营收同比增长超过40倍。
到了8月,公司市值冲破6600亿元,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
陈天石也因此登上富豪榜,身价超过千亿元。但他本人极少出现在舆论场,更多时候仍在实验室里“蹲点”。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得很直白:别人封锁我们,我们就干;不干,就永远被卡。
寒武纪的逆袭,不是偶然,而是硬仗打出来的。不是靠补贴政策,也不是靠一朝风口,而是靠七八年咬牙研发、持续投入、死撑生态,才换来了今天的“国产替代”。
寒武纪的崛起,从表面看是一家公司从谷底到巅峰的商业转身,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展示了中国芯片产业在全球技术封锁下的应对路径。
陈天石的故事也提醒我们,技术赛道从来没有“躺赢”,只有“硬撑”。
他曾是“挂科边缘”的学生,也曾被资本唱衰、被客户放弃、被封锁压制。但当所有退路都被堵死时,他和寒武纪硬是杀出了一条技术突围的血路。
从“问题学生”到技术富豪,从“靠华为”到“赢世界”,这条路走得艰难,却走出了中国AI芯片的新希望。而更大的逆转,或许才刚刚开始。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