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傍晚,太阳还没完全落山,老周端着一小杯温过的黄酒,坐在阳台藤椅上。空气里有稻谷的香气,也有酒的醇香。
他慢慢抿一口,眯起眼睛,像是在回味味道,又像是在回忆什么美好的往事。
邻居小刘看见了,笑着打趣:“周叔,您都七十多了,还天天喝啊?小心啊,喝坏身体咯!”
老周摆摆手:“年轻人,你懂啥?医生说,我这样喝,不但没事,还对我脑子有好处。”
听到“对脑子好”,小刘差点没笑出声。可就在前几天,新闻确实提到了一项震惊全国的研究——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多所高校,分析了超393万中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发现适量饮酒的人,痴呆风险反而更低,生活质量评分也更高。
难道说,以前我们对喝酒的看法,是不是有些“一刀切”了?
这个研究可不简单。它不是小样本的短期实验,而是时间跨度长、人数巨大的横断面队列研究,范围覆盖了城市、农村、不同健康水平、不同收入背景的受试者。
研究结论显示:
而且,这一发现并非孤例。2018年《柳叶刀》就有类似结论:亚洲中老年人中,适量饮酒者的认知衰退速度低于滴酒不沾或重度饮酒者。
注意这里的关键词——适量。
再往多喝一点,曲线就拐弯了——风险开始飙升。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界限是:
超过这个量?不好意思——肝脏、心脑血管、甚至认知功能都可能拉响警报。
你可能会问:酒,不是“伤身”的代名词吗,怎么还能变成“保脑神器”了?
其实,科学原理很清楚:
酒精可短暂性扩张血管,增加微循环。这意味着脑细胞有机会获得更多氧气和养分——血流好了,大脑工作效率自然会更高。
比如红酒里的多酚,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可以减少脑细胞的“生锈”(自由基损伤),延缓认知退化。
有实验表明:多酚能让神经元损伤率下降约12.6%。
小酌会促进多巴胺与血清素分泌,让人心情放松,社交意愿增加。
对老年人而言,这特别重要——社交是保持大脑活跃的最佳方式之一。
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就发现,有规律参加社交活动、偶尔适量小酌的老人,生活满意度比沉默寡言、滴酒不沾的老人高16%以上。
很多老人吃得少、消化弱,适量饮酒能让胃动起来,味蕾活跃,减少因营养不足导致的肌肉流失。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患者——刘阿姨,67岁。
她的老伴走了以后,情绪低落,饭吃得少,人也瘦了很多。后来她女儿劝她参加社区合唱团。每次排练结束,大家会去附近小馆子,喝半杯葡萄酒、吃点小菜、聊聊生活。
三个月后,刘阿姨的睡眠改善了,体重回升,精神状态明显变好,连医院复查的血压、胆固醇都稳定了。
医生分析,这不只是酒精的作用,更重要是情绪好转与社交联系,再加上一点点酒带来的生理“润滑”,让她更愿意笑、吃、动、活跃思维。
如果你想像老周、刘阿姨一样喝得健康,这些细节你最好铭记:
量要可控
男性每天不超过一两白酒或一杯葡萄酒
女性减半
一分钟自测:喝完还能清楚说话,但不敢唱歌,就差不多。
时间要选好
饭后小酌最佳,避免空腹
饭前喝容易刺激胃黏膜,还会让酒精迅速进入血液,伤身
搭配健康食物
配点坚果、蔬菜、水果增加抗氧化
少配重盐重油,避免高血压、血脂升高
每周设“休肝日”
至少两天不碰酒,让肝脏修复
有肝病、胃溃疡、高血压未控制、孕期、正在用药、酒精过敏者,一口都别碰
根据《中国老年健康白皮书》的数据,60岁以上的适量饮酒者在3~6个月后,有以下明显变化:
✅ 认知测试平均得分提升约7%
✅ 睡眠障碍发生率下降
✅ 胃口增加,体重稳定
✅ 情绪状态更积极
但同样的时间里,过量饮酒者的高血压风险上升了18%,肝功能异常率增加了约16%——所以“过量”是万万碰不得的。
这类研究的价值,在于“提供参考”,而不是为你多喝两杯找借口。
适量饮酒 ≠ 建议所有人去喝,它只是告诉我们:对一部分健康老人来说,小酌比完全戒酒的认知衰退速度更慢,尤其是结合社交、良好饮食和运动时。
如果你本来不喜欢酒,那完全没必要硬学别人喝——还有很多方式能达到类似效果,比如:
老周的话,其实很值得回味:“喝酒就像做菜,火太猛容易糊,慢慢来才香。”
健康不是靠一招一式赢全局,而是日积月累、取舍有度。
不管你爱不爱喝酒,关键是让生活有滋味,大脑有活力,身体有底气。
所以,下次你端起酒杯时,不妨想想:你是真的想喝,还是只是习惯?如果想喝,就慢一点,少一点。喝的不是酒,是日子里的那股子松弛感和幸福感。
参考资料:
你会为了“防痴呆”和“生活质量”而每天小酌吗?
你见过哪些“喝得健康”的长寿老人?
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也许能给别人带来新的健康灵感!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