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佳
“缘分天定” 四字,在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的生命里,从来不是抽象的感慨。1949 年那个横跨春夏与寒冬的转折,恰似命运埋下的双重伏笔,终将勾勒出他与杜致礼半世纪相伴的轮廓。
这年春日,刚在芝加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杨振宁,接到了西南联大恩师吴大猷的口信—— 安徽同乡胡适伯伯邀他一见。彼时的杨振宁已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启学术生涯,满心沉浸在规范场论的推演中,对父亲杨武之托胡适 “关照终身大事” 的嘱托毫无察觉。
初见时,胡适笑着转述完杨武之的心意,又打趣道:“你们这一辈比我们能干多了,哪里用得着我来帮忙!” 这番话彼时只当玩笑,却在半年后有了奇妙的注脚。
1949 年圣诞节前的寒夜,普林斯顿一家中餐馆里暖意融融。杨振宁与友人正闲谈间,一道修长的身影款款走来,清脆的一声 “杨老师”,让他猛然抬头。灯光下,女子身着素雅衣衫,眉眼端庄秀丽,正是他四年前在西南联大附中代课班上的学生杜致礼。刹那间的怔忪后,记忆如潮水回溯,那个课堂上专注听讲的将门少女,已然出落得亭亭玉立。
杜致礼的登场,自带世家的温润与风骨。陕西米脂的杜家,自祖辈便是诗书传家的乡绅,父亲杜聿明这位抗战名将,为子女取名“礼、义、廉、仁、勇、严”,更将耕读传家的基因刻入血脉。
作为长女的杜致礼,自幼在母亲曹秀清身边耳濡目染—— 这位米脂才女既要照料高龄婆婆与幼小儿女,又要应对繁杂的亲友往来,却总能从容不迫,这份坚韧与智慧,尽数沉淀在致礼身上。
饱读诗书的杜致礼偏爱文学与音乐,艺术造诣深藏于心,而骨子里的倔强更显珍贵。1947 年,本拟随父杜聿明赴美治病求学的她,在登机前遭遇变数:蒋介石的紧急手谕将父亲留下备战内战。但杜致礼没有退缩,一句“不用老爸陪,我自己就能搞定”,便独自踏上了赴美之路,进入宋美龄保荐的卫斯理学院攻读英国文学。
命运的波折从未停歇。1949 年淮海战役后,父亲被俘,家中经济来源断绝,昂贵的学费迫使杜致礼转入纽约圣文森学院。谁也未曾料到,这场迫于生计的转校,竟让她与昔日恩师的人生轨迹再度交汇。
“我并不知道杜致礼到了美国,是无意中走进了那家饭店。早到或迟到一分钟,都将错过这场相遇。” 多年后杨振宁回忆起那个夜晚,仍难掩激动。
缘分自此生根发芽。原本只打算在普林斯顿工作一年的杨振宁,毅然续签五年合约:“因为我正在同杜致礼小姐谈恋爱,从这里到她那里只消一个钟头。” 而关于谁先主动打招呼的细节,成了两人相伴岁月里常拌嘴的甜蜜话题。
1950 年 8 月 26 日,28 岁的杨振宁与 21 岁的杜致礼步入婚姻殿堂。担任普林斯顿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的胡适来杨家做客,笑着调侃杨振宁:“果然不出我所料,你找到了这样漂亮能干的太太。”
婚后的杜致礼,完美诠释了“贤内助” 的深意。深知丈夫醉心学术、生活自理能力欠佳,她将家中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晨起准备的热粥、深夜亮着的台灯、整理得一丝不苟的书房,为他隔绝了尘世纷扰。
这位文学系毕业的才女,更将艺术的浪漫注入日常—— 钢琴声时常萦绕屋梁,书架上兼具物理专著与莎翁诗集,让刻板的科学家生活多了诗意暖意。
1951 年长子降生,祖父杨武之亲笔取名 “光诺”,这份对诺贝尔奖的期许,在六年后终成现实。1957 年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典礼上,杜致礼身着一袭旗袍,挽着瑞典国王的手臂款款入场,东方女性的知性典雅惊艳全场。
之后,杨家满门才俊:长子杨光诺成了财务顾问;次子杨光宇以化学博士之身深耕天体物理,发现多颗小行星;女儿杨又礼则继承了母亲的善良,成为一名医生。
2003 年 10 月,相伴 53 载的杜致礼因病离世。在安徽合肥三河古镇的杨振宁旧居中,胡适当年赠予小两口的题字依旧醒目:“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这取自《荀子・天论》的句子,恰是两人爱情的最佳注脚—— 命运安排了邂逅的奇迹,而他们以半世纪的深情,将 “天命” 活成了 “使命”。
多年后,杨振宁在回忆录中写下:“今生今世,能娶杜致礼为妻,是我的福气。” 这份福气,是普林斯顿餐馆里的惊鸿一瞥,是 53 年烟火日常里的相濡以沫,更是天命与深情共同谱写的永恒篇章。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