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在甲午战争后的沉痛失败中,清朝海军的命运看似已注定。
但历史却并非一成不变,局部的胜利、巧妙的博弈,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逆袭,逐渐改变了列强的步伐。
这场看似注定的失败中,深藏着不少令人震撼的反击,清朝海军在逆境中的表现,依然让人不可忽视。
1859年,英法联军重新向大沽口发起进攻,这一战,关乎着清朝对外尊严,也关乎着列强的野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给清朝带来了极大的创伤,英法的压迫未曾停歇,反而愈演愈烈。
这一次,联军提出要攻占大沽口的炮台,作为对清朝进一步施压的手段。
清朝海防的堤坝岌岌可危,尤其在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里,清军的海军几乎丧失了所有威慑力。
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接手防务后,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案,加固防线、增强火力、坚守大沽口。
3月的寒风刺骨,僧格林沁几乎将所有可用的资源都投向了这一战,他迅速修建了13座炮台,每座炮台都配备了12000斤重的重炮。
随之而来的,是对兵力的扩充,驻守兵力增至3000人。
他们明白,一旦联军突破了这里,接下来会是无休止的屠杀和更加严峻的条约。
联军毫不留情地进攻了,但清军主动出击,打破了“先发制人”的禁令。
第一次,清军反击了!他们集火攻击了英法联军的旗舰,四艘战舰在炮火中沉没,94名英法联军士兵倒下。
清军伤亡仅32人,这个战果几乎让英法联军陷入了沉默。
有外国记者如此写道:“这场战斗让我们意识到,东方并非仅仅是软柿子。”
大沽口的胜利,击碎了列强对清朝的迅速压迫计划,也为清朝赢得了短暂的喘息。
然而,这场胜利背后,却埋藏着更多的争议与复杂的外交博弈。
三门湾事件并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外交博弈,背后却充满了火药味。
1899年,意大利决定强租浙江的三门湾,这个地理位置对清朝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被列强控制,清朝的海上安全将再无保障。
意大利并未直接出兵,而是通过外交施压,要求租用三门湾并将其改造成军港。
当时的清朝已经处于列强瓜分的边缘,任何一个小小的屈服都可能成为灾难的开端。
清廷的反应却相当果断,直至外交大臣李鸿章决定亲自出面,这一次,清朝没有选择沉默。
李鸿章通过极为严密的军事布防,将大量兵力驻扎在三门湾周边,封锁了所有通路,同时,清军海军也迅速调遣,开始进行巡航威慑。
意大利军舰曾企图逼近三门湾,可每次都被海军的警告炮火所逼退。
清军的反应迅速且果敢,意大利军舰不敢轻易尝试越过防线,清朝的威慑,直接让意大利的入侵计划彻底搁浅。
更重要的是,这场危机不仅仅是一次胜利,而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列强开始意识到清朝并非易于欺凌的对象。
意大利虽未开战,但这次外交博弈的结果却极大地提高了清朝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同时也让其他列强更加谨慎地对待清朝。
李鸿章在回忆此事时曾说:“这一次,海军没有让我们失望。”
三门湾事件,清朝通过军事威慑与外交手段成功防止了一场灾难,也在列强之间再一次为自己争取到了时间。
这个事件,并没有大规模的交火,却证明了一个事实,清朝能做的不仅仅是忍让,也能反击。
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撕裂了清朝的自信心,尤其是在海军领域。
那场惨痛的失利,使得中国海军几乎成了笑柄,列强们在谈论海上霸权时,清朝海军的名字再也难以被提及。
然而,清朝并未在这场失败中沉沦,反而在其之后投入巨大的资源来重建海军。
1895年,甲午战败后,海军几乎被打垮,舰队的装备、训练、指挥体系都遭到严重破坏。
海军的重建,成为清朝恢复尊严与国力的重要举措。
首先,清朝加大了对海军装备的投入。
从英国购入“海圻”号、“海琛”号等新型巡洋舰,这些现代化舰艇的加入,为海军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舰艇不仅有强大的火力,更配备了速射炮和鱼雷装置,迅速提升了清朝海军的打击能力。
设备的升级并不足以确保一支强大的海军,更为重要的是,清朝开始推行系统化的军事训练,培养海军专业指挥人才。
1907年,海军部的成立,结束了海军由陆军指挥的局面,形成了专门的指挥体系。
此举不仅保证了海军决策的迅速与高效,也为海军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战术训练。
在改革的同时,清朝也注重建立起威慑力,1909年,东沙岛事件便成为了海军展示实力的契机。
当时,日本准备对南海的东沙岛进行侵占,而清朝海军的“飞鹰”号驱逐舰迅速前往巡航。
面对清军的威胁,日本不得不放弃了侵占计划。清朝海军通过这次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海上存在,不再是可以轻易忽视的对象。
此外,1910年,“海圻”号巡洋舰的环球航行,也成为了清朝展示海军崛起的重要象征。
它访问了英美等国,展示了清朝海军的威慑力,尤其是在保护华侨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尽管中国当时依然处于内忧外患中,但这次环球航行却让世界见识到,曾经的“病夫”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对象。
海军的重建,尤其是在技术装备与指挥体制的革新上,虽然无法立即改变甲午战争的遗憾,却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清朝的海上力量。
在面对其他列强的侵略时,清朝海军的重新崛起,虽然远未达到真正的强大,但至少给了列强们一个信号:清朝的海上威慑力已不容小觑。
北洋水师,在清朝历史中,曾是最具威慑力的海军力量之一,虽然它的战绩并不辉煌,但它的存在却让许多列强心生忌惮。
北洋水师的威慑,并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更在于它如何通过战术与心理上的压制,遏制了敌人的进攻意图。
1886年,李鸿章带领北洋水师的主力舰队访问日本长崎,在这次外交访问中,李鸿章展现出了绝佳的心理战技巧。
日本当时在东亚地区的野心愈发膨胀,北洋水师的舰队驶入长崎的港口,立即吸引了日本政府的关注。
在舰队的庞大威慑下,日本政府感到极大的压力,甚至在一名日本军官错误行动后,为了避免进一步的紧张局势,迫使日本释放了被捕的中国水兵并作出道歉。
李鸿章的战略巧妙,成功地以海军的存在压制了日本的进一步挑衅。
另一场极具代表性的事件是1884年的马尾海战。
当时,福建水师与法国海军发生了冲突,清朝的水师最终在整体上败北,但福建水师初期采用火攻战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伏尔泰”号的重创,使法国海军不得不暂停对台湾的进攻。
这一战虽然未能改变战局,但却对法国施加了心理上的压力,法国不敢轻易进攻台湾,这种威慑效应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中尤为重要。
清朝海军并非每次都能在战斗中获胜,但它的存在却足以在关键时刻改变战局的走向。
从长崎到马尾,每一次北洋水师的出现,都让列强不得不重新审视清朝的海上威胁。
通过战术的创新与心理的博弈,清朝海军不断增强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威慑力,让列强们在与中国的交往中,不敢轻举妄动。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