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稀土是中国的战略王牌,可最近美媒扒出,中国还有张让美国更慌的牌!这下美国的软肋又暴露一个。
那是什么呢?
答案是药品。
10月24日,彭博社直接发文喊出:“中国制药杠杆,是对美贸易谈判中的‘核选项’”。文章说,中国掌控稀土能逼美国让步,但药品供应链才是更关键的杀招。

这话可不是危言耸听。
早前《纽约时报》就报道,美国药典委员会的报告显示,近700种美国原料药,至少一种关键原料全靠中国供应。像常用的阿莫西林,看着是印度、加拿大工厂生产,但其两种核心原材料只中国有。连治癌症、心脏病的药,不少原料也攥在咱们手里。
美国这边早就慌了神。
官员、前贸易谈判代表还有分析师都在喊:依赖中国药品原材料,对美国来说风险太大,根本没法忽视。他们还嘀咕,现在中国没动这张“核选项”牌,可要是特朗普继续把贸易战往高了推,情况说不定就变了。
美国人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毕竟他们日常吃的药,很多“源头”都在中国。
比如阿莫西林,美国每年上千万人用它治肺炎、喉咙痛,可全国就一家厂商生产,这家厂商80%的原材料都来自中国。

抗生素阿莫西林,美国九成便宜药都得靠这些原料。
再看常用药,止痛药布洛芬美国90%靠进口中国,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73%进口自中国。更关键的是,美国90%的便宜仿制药来自印度,可印度制药70%的原材料还得从中国买,形成了“中国造料—印度加工—美国吃药”的链条。
经济学里“上游决定下游”的规律在这体现得淋漓尽致,少了中国这上游一环,整个链条立马就卡壳。

正如“路径依赖”那样,美国之前为了省成本,一步步依赖上这个链条,现在想摆脱都难。
哲学家黑格尔也说“存在即合理”,可这种“合理”是建立在依赖中国的基础上,一旦根基动了,所谓的“合理”也就站不住脚了。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美媒曝光美国这一新“软肋”时,特朗普正忙着出访亚洲,试图与中国博弈。

他此次亚洲之行,核心目的之一是签署“关键矿产协议”,拉拢马来西亚、日本等国构建一个“排除中国”的资源供应链。
此前,美国刚与澳大利亚达成85亿美元的稀土协议,意在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但经济学中“产业链完整性决定竞争力”的规律在此显现,理想虽好,现实却很骨感。
中国不仅开采了全球60%以上的稀土矿,更掌控着92%的稀土加工能力。
这就像他人虽有小麦,可磨成面粉的机器全掌握在我们手中。目前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仍需从中国进口,即便澳大利亚有稀土矿,新建加工工厂至少需要10年,完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更具反差感的是,特朗普一边试图向中方施压,一边却显露出“有求于中方”的姿态。他公开表示,美方已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希望中国能提供帮助。
这种矛盾举动,恰如“认知失调”的表现,既想在博弈中占据上风,又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依赖,最终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把制药杠杆、矿产协议和求中国帮忙这三件事连起来看,就能看清中美关系的本质:既是博弈对手,又深度互相依赖,谁都没法彻底“翻脸”。
美国的依赖很具体,药品原材料和稀土加工都离不开中国;
中国也有自身需求,比如高端芯片等技术还需时间突破,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
美国奉行“美国优先”,中国却更追求双赢结果。清华大学研究员孙成昊就指出,中方不会主动把贸易战延伸到医疗领域。
毕竟药品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命,将其变成地缘政治工具,本身就违背中国的外交理念。
这一点从之前中国始终保障全球药品供应链稳定就能看出,即便在贸易摩擦期间,也没中断过关键药品原料的出口。
总之
中国掌握的制药杠杆,与其说是博弈的“武器”,不如说是维护平衡的“安全垫”。
这就像家庭常备灭火器,并非为了主动引发火情,而是为了防范他人的纵火行为。
它既能遏制美国可能出现的极端施压举动,也为双方保留了谈判协商的空间。
真是天道好轮回!

未来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守住彼此的“底线”。
美国若不再执着于用制裁、联盟等手段打压中国,中国也不会滥用供应链优势。
毕竟药品关联着人的生命,矿产支撑着产业运转,若将这些与民生紧密相关的领域变成博弈“战场”,最终承受伤害的还是普通民众。
这种“斗而不破”的平衡状态,或许就是当下中美之间最现实的相处模式。
---完---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