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免费学前教育来了,要让“好政策”变成“好体验”

7月25日,国务院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受到广泛关注。“免费”二字背后,是教育公平的温度,更是民生福祉的分量。但好政策的生命力,从来不在纸面而在落地——从城乡资源均衡到家庭负担减轻,从师资队伍变强到长效机制筑牢,才能让“免费学前教育”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破城乡鸿沟,别让“起跑线”差在“最初一公里”。会议提出的“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到行动上,就得打破城乡学前教育的“玻璃门”。城区幼儿园有专业幼师带娃做游戏,偏远地区可能还是“看孩子”式托管。此刻,要改变这种落差,不能只喊口号,得有“硬碰硬”的举措。一方面,要给城乡结对帮扶装上“硬指标”,优质园不光要派老师去乡村“蹲点任教”,更要把课程设计、教研模式“留下来”,每年帮乡村园培养出几个能挑大梁的骨干教师,帮扶成效直接和城市幼儿园的评级挂钩。再一方面,要给乡村幼教加点“甜”,对到偏远地区任教的幼师,不仅工资待遇要“高人一头”,职称晋升、子女入学都得有倾斜,让“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不再是奢望。说到底,就是要让乡村孩子的幼儿园,也能听到钢琴声、看到绘本墙,这才是教育公平最朴素的模样。

减家庭负担,别让“免费”变成“变相操心”。“一个月学费抵半个月工资”的吐槽,道出了多少家庭的无奈。会议强调的“减轻家庭负担”,关键是让家长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松绑”,而不是“免了这笔费、来了那笔账”。首先,不妨从“明明白白消费”开始,幼儿园收费清单必须像超市价签一样清晰,哪些免费、哪些自费、标准是多少,一律公示在大门口、挂在政务网上,让“巧立名目收费”无处遁形。其次,在面对低保户、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困难时,别让人家跑断腿开证明,只有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才能让政策暖意真正流到心里。

强师资根基,别让“幼师”成了“临时工”代名词。学前教育的质量,全看幼师这支队伍“硬不硬”。现实中,不少幼师拿着微薄工资、干着最累的活,甚至连“正式编制”都摸不着边。会议明确“强化师资建设”,就是要让幼师“有尊严、有奔头”。首先,待遇得跟上,不能总说“幼师很重要”,转身就让人家工资比中小学老师低一头。其次,地方财政该拿出真金白银,确保乡村幼师工资“不低于”的底线,还应有额外补贴,这钱不能省。另外,职称评定要有倾斜渠道,让肯干、会干的人能往上走。最后,培训也得实打实,让幼师们能自信地说“我是专业的”。

建长效机制,别让“好政策”变成“一阵风”。最怕的是政策“开头热、中间凉、最后忘”。会议要求“逐步推行”,就得有“钉钉子”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推。目标要具体,“2025年普惠园覆盖率超85%”不能只是数字,每个县区都要有自己的时间表,哪年要新增几所公办园,哪片区域要补齐配套,都得列出来给老百姓看。同时监管也得较真,不能等家长投诉了才去查,教育部门得常去幼儿园“逛一逛”,看看课程是不是缩水了、收费是不是合规了,每年的评估结果晒在阳光下,好的表扬、差的整改。更重要的是听老百姓的声音,家长觉得哪里不方便、幼师觉得哪里有困难,得有渠道说出来,政策跟着需求改,才能越走越稳。

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少收钱”,而是要让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童年时光过得开心灿烂,让每个家庭不用为“上学贵”发愁。当城乡幼儿园的差距越来越小,当幼师越来越受人尊重,当家长提起“免费学前教育”就竖起大拇指,这才是政策最该有的样子!

(来源:内蒙古观察 作者:刘向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9

标签:育儿   学前教育   政策   幼师   幼儿园   城乡   家庭   乡村   家长   会议   负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