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亲华美国总统,一位帮助中国进入五常,一位改变世界格局!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别以为美国总统个个都对中国冷着脸,历史上,还真有那么三位,一路对中国释放善意。

其中一位,硬是把中国送进了世界最有话语权的“五常”;另一位,轻轻一推,竟直接改写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他们的决定,不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让国际局势彻底翻了篇。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又是看中了中国哪一点呢?

老布什的中国情缘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美国人习惯叫他"老布什"。与常见印象不同,他与中国的缘分比尼克松还要早。

1974年,当布什还是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时,已经开始接触中国事务。

这位曾在二战中当过飞行员的政治家,对东方文化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

老布什对中国的了解不仅限于书本和报告。

1975年,当他担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时(当时美中尚未正式建交),布什夫妇就住在北京。

他喜欢骑自行车逛胡同,和普通中国人聊天,甚至学了几句简单的中文。

这些经历让他对中国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而不只是把中国看作意识形态的对立面。

1989年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中美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他坚持推动中美贸易协议,认为经济合作是促进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他的支持下,大量美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技术和资金的流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支持。

老布什的对华政策有个显著特点:务实。

他了解中国历史中的曲折,也清楚两国制度差异带来的挑战。

他曾说:"我们要避免戏剧性的举动,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正是这种务实态度,让他在任期内保持了对华政策的温和立场,没有被短期问题干扰长远战略。

布什对中国的情感超越了政治。卸任后,他和夫人芭芭拉多次访华,累计达20次之多。

2008年,已是84岁高龄的他专程来北京出席奥运会,成为首位出席中国办奥运会的美国前总统。

布什曾在私下表示:"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才能理解这个国家的复杂性。"

尼克松改变世界格局

1969年,中苏关系降至冰点,珍宝岛冲突让全世界看到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严重分歧。

就在这一年,理查德·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这位以反共立场著称的政治家,却看到了地缘政治的微妙变化,意识到接触中国的战略价值。

尼克松是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

他和他的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认为,与中国建立关系可以牵制苏联,形成有利于美国的战略三角。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的历史性访问铺平道路。

这次秘密行动代号"马可·波罗行动",基辛格假称身体不适离开巴基斯坦访问团,秘密飞往北京。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特殊时期,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

毛泽东和周恩来看到了改善中美关系的必要性,也做好了打破僵局的准备。

基辛格后来回忆说:"我从未见过像周恩来那样博学多才、谈判技巧高超的政治家。"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

他在舷梯前伸出手,与周恩来握手的画面被定格成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政治图像之一。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我踏上中国的土地,我知道我们正在改写历史。"

尼克松在北京期间会见了毛泽东。

会面安排在毛的住所,而非人民大会堂这类正式场合,显示出双方都想营造轻松氛围。

毛泽东直言不讳地告诉尼克松:"我喜欢右派,世界上右派比左派闹革命的人要多。"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实则道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务实转向。

一周的访问结束时,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这份文件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为后来的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

尼克松的中国行不仅是个人的政治成就,更是冷战格局中的战略突破,震撼了整个国际社会。

尼克松的远见卓识最终在1979年结出硕果——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这一外交成就成为尼克松政治生涯中最亮丽的一笔,也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罗斯福助华进五常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期的中美关系,与冷战后截然不同。

那时的中国正面临日本侵略的严峻威胁,罗斯福决心向中国提供支持,不仅出于战略考虑,更有道义层面的思考。

1940年代初,中国抗战已进入最艰难阶段。

日军控制了中国沿海地区和主要城市,国民政府退守重庆,物资匮乏。

罗斯福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

这项法案允许美国向盟国提供军事物资而不直接参战,成为当时中国获取外援的重要渠道。

1941年4月,一支特殊的美国空军志愿队抵达中国。

这就是著名的"飞虎队",由陈纳德将军指挥。飞虎队队员头戴皮盔,飞机上绘有张牙舞爪的鲨鱼图案,成为中国民众心中的英雄。

他们不仅在空中打击日军,还保护中缅公路这条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飞虎队员鲍勃·尼尔曾回忆:"中国百姓对我们特别友好,常常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

罗斯福对中国的援助远不止军事层面。美国还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包括粮食、药品和医疗设备。

美国医疗队深入中国内地建立医院,治疗伤员,培训中国医护人员。这些援助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给抗战中的中国人民以极大鼓舞。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罗斯福积极为中国争取大国地位。

他坚持将中国纳入"四大警察"构想,即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四大强国: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

这一立场遭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反对,丘吉尔认为中国国力衰弱,不足以担此重任。

但罗斯福坚持己见,最终促成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确立了中国在战后国际秩序中的重要地位。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因脑溢血逝世,终年63岁。

消息传到中国,蒋介石发表唁电称:"罗斯福总统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为表哀悼,中国政府宣布全国下半旗三天。

回顾罗斯福时期的中美关系,我们看到的是基于共同抵抗侵略者的战时联盟。

罗斯福没有因意识形态差异而犹豫,而是从大国责任出发,给予中国实质性支持,奠定了中国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当今世界格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对华政策经历显著转变。

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任何理想主义的期望都难以长久维持。

中国需要通过自身实力应对新的国际挑战,在竞争中寻求合作空间。

《——【·结语·】——》

翻阅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中美关系历史,我们看到了三位性格迥异的美国总统如何在不同时期推动两国关系发展。

从罗斯福的战时支援到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再到老布什的深化合作,每一步都凝聚着政治家的智慧与远见。

今天的中美关系面临新的复杂局面,历史告诉我们,大国关系总是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找平衡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档案资料》、《美国国务院历史办公室档案》、《尼克松访华内幕》、《老布什与中国:一段跨越时空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基辛格   尼克松   罗斯福   中国   周恩来   布什   中美关系   美国   北京   格局   总统   战略   历史   世界   华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