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关于国产芯片的讨论再度升温。尤其是近期存储芯片价格持续上涨,点燃了市场情绪,也吸引了大量资金的关注。
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以来,芯片板块表现强劲——科创芯片指数在10月单月大涨17.75%。
刚好周末,我们来复盘一下芯片行业的历史情况,看看本来芯片行情:是昙花一现的脉冲,还是长期成长的起点?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一个核心事实:芯片行业从来不是线性增长的。
回顾过去几年:
2020年,全球“缺芯”到连汽车厂都停产。
2022年,仓库堆满芯片,价格腰斩再腰斩。
2024年底,存储芯片悄悄涨价,晶圆厂满负荷运转,A股半导体板块集体躁动……
这种剧烈波动的背后,是芯片行业固有的强周期属性。它并非单纯的科技成长赛道,而是由三股力量共同拉扯的结果:
它的起伏,一般由三股力量共同拉扯:
应用周期(8–10年):
靠“爆款产品”驱动。PC、手机之后,下一个引擎AI——AI服务器、智能汽车、边缘计算等新场景正在接棒。
产能周期(3–5年):
建一座晶圆厂,动辄两三年、上百亿美元。需求来了,产能却跟不上,需求退了,产能还在路上。
库存周期(1–2年):
产业链太长,信息层层失真,终端一恐慌,上游可能就缩减了。
过去两年,这三股力互相“打架”:消费电子萎靡(应用弱)、晶圆厂还在扩产(产能过剩)、渠道库存高企(去库存压力大)

但就到了今年三季度,它们好像开始同向发力:
1、AI服务器、智能汽车、边缘计算等新需求爆发。
2、全球主要晶圆厂产能利用率触底回升;
3、消费电子库存基本出清,存储芯片价格连续多个季度上涨。
尤其是存储芯片——这个行业的“晴雨表”,已经明确进入上行通道。
过去十年,芯片行业的命运几乎绑定智能手机。
当现在,智能手机只占全球半导体需求的约25%(IC Insights, 2025)。
真正增长引擎早已转移:
AI与数据中心:占新增需求的42%(麦肯锡,2025 Q2);
汽车电子:单车芯片价值从2019年的300升至2024年的750(Strategy Analytics);
工业与边缘计算:年复合增速超18%,成为最稳增长极。

更关键的是,这些新场景对芯片的要求完全不同:
不再是“便宜、够用”,而是性能、供应、可控。
这意味着——芯片的价值锚点变了。
另外芯片产业链像一条精密流水线:
设计 → 制造 → 封测 → 设备/材料。
正常情况下,景气度会一级一级传导:设计公司先接到订单,再去下单给代工厂,最后才轮到设备商吃肉。

但这一轮,全链路一起涨。
设计公司股价上行,制造龙头产能“超频”运行(一家甚至干到108.3%利用率),连最上游的国产光刻胶、刻蚀机企业也是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
为什么?因为需求不只是“恢复”,可能是“结构性爆发”。
AI训练需要海量HBM内存,自动驾驶依赖高性能SoC,数据中心疯狂扩容……这些都不是短期补库存,而是真实、持续、高门槛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这些订单,很多来自本土客户,他们愿意给国产芯片机会。
如果说AI是全球芯片的新引擎,那么国产化就是中国市场的加速器。
过去几年,国产芯片更多是在外部封锁下的“被动防御”;
如今,政策、资本、市场三方合力,正在推动一场“主动进攻”。
国家大基金三期注册资本3400亿元,重点投向上游设备与材料;
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头部企业技术不断突破;
华为昇腾、寒武纪、长鑫存储等产品逐步进入部分供应链。

为什么?因为需求不只是“补库存”,而是真实、持续、高门槛的结构性爆发:
AI训练需要海量HBM内存;
自动驾驶依赖高性能SoC;
数据中心疯狂扩容……
这些都不是短期行为,而是未来数年的确定性趋势。
更关键的是:这些订单,很多来自本土客户,他们愿意给国产芯片机会。
芯片,是数字时代的“石油”,也是科技竞争的主方向之一。
当晶圆厂的灯光彻夜不熄,当工程师在洁净室里调试新一代光刻工艺——我们或许正站在一个新趋势。
这一轮行情,可能不是周期的简单回响,而是新技术催生新需求、新生态开启新周期的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