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民族大学“嘎蕾”带你游苗寨大学生实践团队深入基层,探访了苗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玉芳,并亲身体验了这项古老技艺。
在李玉芳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们首次尝试了苗绣基础针法。看似简单的穿针引线,实际操作却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精准的指间控制。从描摹寓意吉祥的传统纹样,到感受绣线在土布经纬间穿梭的独特触感,队员们深感不易。“看着老师行云流水,自己上手才体会到每一针都凝聚着智慧与耐心,”一位队员感慨道。短暂的实操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苗绣作为“指尖上的史诗”所蕴含的非凡技艺价值。
实践团成员向李玉芳老师学习刺绣
体验结束后,队员们与李玉芳老师围坐交流。李老师深情讲述了她与苗绣的半生情缘:自幼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少女时代便能独立完成盛装制作,直至如今肩负起非遗传承的重任。她的经历是苗家女性与这门技艺血脉相连的缩影。“苗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图案里藏着我们苗家人的故事和精神。”谈及传承现状,李玉芳坦言喜忧参半。一方面,政府扶持、设计创新为苗绣注入活力,部分产品成功走向市场;另一方面,传统精细工艺耗时耗力、收益有限,导致能沉心系统学习古老技法的年轻后继者依然稀缺,部分复杂纹样和针法面临失传风险,传承工作紧迫性凸显。
面对挑战,李玉芳老师也分享了积极的探索:依托刺绣坊平台,向各地游客传授苗绣技艺;同时,积极推动苗绣创新应用,开发苗绣杯垫、文创产品等,让传统纹样在现代服饰和家居用品中焕发新生。“既要守住根基,也要让年轻人觉得它好看、有用。”她坚信,只有让苗绣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被看见、被使用、被珍视,传承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此次深度探访与体验,不仅让大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了苗绣技艺的魅力,更是一次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深刻认知。传承人指尖流淌的丝线,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坚韧生命与文化密码。活动结束时,队员们带走的不只是亲手制作的绣片,更有对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思考。苗绣的未来,既在于传统精髓与现代需求的巧妙融合,更依赖于全社会对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认同与接续传承。
“嘎蕾”带你游苗寨实践团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侯萌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