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大学音乐系发起的街头访谈中,退休教师王阿姨的发言引发热议:"那些说刀郎歌俗的人,敢不敢去菜市场门口唱美声?"这恰好解释了为何刀郎演唱会的荧光棒海洋里,能看到外卖箱与工地安全帽——真正的艺术共鸣从不论出身。
图片来自网络
短视频平台那些自发改编刀郎歌曲的理发师、外卖小哥,用200多万条二创作品构建起独特的文化景观。这说明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当建筑工人在午休时哼唱《西海情歌》,当出租车司机用《2002年的第一场雪》缓解堵车焦躁,这种跨越阶层的音乐联结,或许比任何奖项都更具说服力。有网友调侃:"某些专家守着发霉的评分标准,却看不见满大街的共鸣震动。"
图片来自网络
某音乐学院官网同步刊文强调"艺术价值需要专业守护"。这种官方与学界的分歧,在微博#审美权该由谁定义#的投票中展现得更为直观——超92万投票者中,81%选择"耳朵投票比专家打分更诚实"。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一种艺术形式能唤醒沉默大多数的文化参与热情,它是否已经完成了最本质的艺术使命?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