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日本的新生儿数量跌破了70万,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新低,仅为68万。而与此同时,中国河南,出生人口竟达到了76.2万。是的,一个中国的省,居然比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还多出生了8万孩子。

一个是经济发达却陷入“高龄化泥潭”的日本,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压力巨大的中国省份。从人口结构到经济动能,从年轻人的选择到社会的焦虑,出生人口能够映射出国家的经济状况。
那为什么日本人不愿生?为什么河南人还能生?又或者说,日本的问题是“生不起”,河南的问题是“生了也愁”。
在日本,出生率下跌已经是一种“常态”。只不过2024年,68万新生儿创了历史新低。

日本的总人口也不过1.25亿左右,其中,老年人口占比已经高达29.1%。每三个日本人里,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所以日本“养老压力山大”。
东京地铁站里,清晨六点就能看到一群拄拐杖的老人穿着制服上班;在便利店打工的爷爷奶奶,笑容背后是“养老金不够用”的无奈。再加上医疗资源紧张、长期护理成本高企,“孤独死”在日本已经成了一个社会词条,听起来就让人心寒。

但问题不只是老年人多,而是年轻人太少,且越来越“不想生”。上世纪70年代,日本每年新生儿数量还能撑到200万,如今只剩下三分之一。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
为什么年轻人不想生?
日本的“失去的三十年”,不只是经济停滞,更是一代年轻人的心理烙印。年功序列制度让升职靠资历,不靠能力;非正式雇员比例高企,很多年轻人拿着低薪合同工的工资,却面对高房价、高教育成本的生活难题。

你说日本福利好?没错,育儿补贴、育儿假、医疗保险都有,但问题是生活成本更高。孩子要进好学校,就得从幼儿园开始拼,私立学校、补习班一套下来,花费可比补贴多多了。很多中产家庭连生一个孩子都要精打细算,更别说生两个、三个。
于是,年轻人选择“不结婚”“不生”。日本人不是不想要爱情和家庭,而是“没法有”。而这种选择,反过来又加剧了劳动力短缺,进一步拖累经济。
经济差了,年轻人更没信心,形成了一个典型的闭环,怎么走都是“死局”。

2024年,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是76.2万,比2023年多了整整6.7万人。在全国“生娃冷”的大背景下,河南这匹“人口黑马”,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但别高兴得太早,这波小高潮背后,其实藏着一大波隐忧。
首先,这波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龙宝宝效应”。中国人传统上喜欢龙年生娃,寓意吉祥、出息大。短时间内拉升了生育意愿,但是,这种效应很短暂。
更重要的,是河南本身的人口结构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

根据官方数据,河南常住人口已连续四年下滑。结婚登记人数也在逐年减少。别看现在娃多了点,背后的适婚适育人群却在变少。
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都有大批年轻人背起行囊,奔向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他们不是不爱家乡,而是家乡给不了他们想要的未来。
这就带来了一个微妙的问题,留下的人,婚恋选择变少,成婚难度提高;流动出去的人,在北上广深拼搏,面对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生育意愿同样低。

而且,虽然河南的基础教育资源还算丰富,但优质高等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年轻人看得长远,不是只看娃能不能上小学,而是看孩子将来有没有出路。一旦觉得未来难有希望,孩子也就成了“负担”。
所以说,76.2万这个数字,其实底子虚,一旦“龙年效应”过去,很可能又会回到下降轨道。
不管是日本的“生不起”,还是河南的“生了愁”,归根结底,生育问题跟经济脱不开关系。
孩子是靠真金白银养大的。从怀孕、分娩到托育、教育,样样都贵。尤其是当下,机会成本更是高得离谱,特别是对女性而言。生一个孩子,可能就得牺牲一段职业发展,甚至整个职场上升通道。

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和市场结构共同决定的。高昂的育儿成本、焦虑的教育环境、职场的不确定性,都是压在年轻人头上的现实。
说白了,年轻人不是不想生,而是看不到“生了以后”的路。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单靠补贴是救不起来生育率的。东京生活成本这么高,你给我一次性补5万、10万,根本解决不了长达20年的养娃焦虑。当育儿被视为“家庭负担”而非“社会共建”,所有压力都丢给年轻人,那他们当然选择“先别生了”。

中国的教训也开始显现。有些地方发钱、送房、给假期,但效果依然不显著。因为这个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奖励,而在于年轻人对未来有没有信心。
反倒是那些经济活跃、就业机会多、生活便利的地区,比如广东、浙江,尽管也面临生育压力,但好歹还能吸引外来人口、保持一定的生育水平。
这说明提高生育率的关键在于经济环境是否能给年轻人“稳定感”和“希望值”。

日本和河南,一个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一个是人口大省中的代表样本。看似差异巨大,但本质上都在面对生育率下降的问题。
人口问题,从来都不是“多生几个”的简单事,而是一张社会结构的复杂考卷。什么时候年轻人敢结婚、敢生娃,那一定是他们觉得明天比今天更好。

日本用几十年告诉我们,一旦跌进“低生育陷阱”,想再爬出来,很难。而中国,眼下还有调整的窗口期。
能不能抓住,就看我们能不能真正把发展成果转化为年轻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让他们不再只盯着房价、补习班和医疗账单,而是可以安心地想象自己和孩子的未来。
参考信息:2025-04-08中国经济网《202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5-04-28大象网《2024年河南出生人口76.2万人!位列全国第二》
2025-06-04新华网《日本2024年新生儿数量与总和生育率均创新低》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