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翻开《茶之路》,仿佛推开一扇通往茶山的门:晨光中的蒙顶茶园、云雾里的武夷山山场、茶树层叠的云南山野……《生活月刊》团队翻山越岭探访茶人,对话土地与时光,将山野间流转的茶香,化作纸上绵长的回甘。
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采茶人指尖沾满的晨露,制茶师傅掌心揉捻的温度,以及茶汤入喉时,舌尖上绽放的千年风土。正值国际茶日,不妨借这本书的片段,让一片叶子带我们抵达远方。
茶之路
作者:《生活月刊》 编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太平猴魁:云雾里的兰香
撰文:茶小隐
“这是茶吗?分明就是菜嘛!”在太平县茶叶市场,摄影师初见手指长短宽如韭叶的猴魁,不禁吓了一跳。这无疑是我们一路上见到叶型最巨大的茶了,连普洱茶都比不上它。
正午时分,一位大妈在黄田村村口抢摘自家尾春茶
门前晒青,一楼做茶,二楼居家,几乎家家如此。和别处不同,请来的女工在这里不单要采茶,还需要捏尖。六七人围桌而坐,媳妇、出嫁到上海的女儿,都一起帮忙。那厢杀青师傅深锅快炒,二两鲜叶两三分钟就起一锅,这厢眼明手快,拿起茶叶在铁纱网上理平理直,叶片包芽尖,边缘往里折一道压实,片片互不重叠,像做工艺品。几分钟一筛摆满,再用另一片纱网对夹。此时男工接手,先用木滚轻碾压平,再插进多层焙箱里开始烘烤。焙箱可以平行放置五六层纱网,比最传统的炭坑焙笼效率要高,底下烧的,还是覆了炭灰的木炭。几分钟翻几次,到七八成干,就敲打焙网,让叶片平落到一起。这样的烘焙工序,且烘且晾,要连续三次,前后十七八个小时。第三次仍须用传统竹制焙笼提香,俗称“打老火”,干透才算完成。叶家的烘焙师傅有好几位,都从山下新明乡来。自家也有茶园,却宁可放下不管来猴坑打工,因为这里茶价高,给的工钱也高,连续不眠不休十来天做下来,比自己做茶卖收入还高。
造型好看的关键一步捏尖,将柿大叶茶树一芽两叶一片片捏紧,排列在铁纱网上,这是猴魁是否造型好看的关键一步
村后就是茶园,水泥路面戛然而止,山道陡然升高,蜿蜒伸向竹山深处。叶家最远的茶山在十几里外,主人每天都要去看看发芽情况,好安排采摘。树木、竹林下一垄垄柿大叶茶树,一芽两叶发得正蓬勃,看这架势,茶是采不完了。不管能采多少,叶片展开太大,茶季即告结束,猴坑人就开始剃头式修剪茶树,不留高枝。是以几十年树龄的老树,和新种几年的看起来差不多高,要拨开枝叶观察主干粗细才能判断树龄。山林风光旖旎,却泥湿路滑不好走,我们才爬了短短一段,就有人重重摔了一跤,可以推想进山采茶的不易。
茶之路
作者:《生活月刊》 编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作者简介:
《生活月刊》,一本讲述“生命”与“生活”的人文杂志,创刊于2005年12月,以“生活的禅意,生命的教育”为创作理念,寻找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的真正内在价值。从传统中国获取灵感,以“天地人真善美诗礼乐”为内容框架,注重印刷工艺美学与考究的装帧,《生活》亦是一本美艺之书。历年出版的优秀专题包括:“重走梁思成之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茶之路”“家书”“民艺中国”等等,屡获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最佳特写报道”“最佳摄影报道”“最佳杂志设计”等荣誉。
内容简介:
2014年6月,《生活月刊》“茶之路”系列别册荣获SOPA(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卓越生活时尚报道奖,被评“笔触传神富感染力;全篇充满浓烈文化气息,兼具专业知识性。整体筹划及制作宏大而细腻”。《茶之路》为此系列别册的结集,并在原册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和修订,鲜明区别于普通的茶类图书,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是一本实地探访茶山茶人,追寻和探求茶的源头与真味,反思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关系的踏实诚朴之作。
2013年春茶开采,“茶之路”站抵达四川,随后历时一年的时间,采访小组到达浙江、江苏、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台湾……共计踏访四十多座茶山,涉及绿茶、黄茶、白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类品种,对于每种茶生长在怎样的水土,经历了怎样的各自区别的种植过程和制作工艺,以及茶人展现的制作工艺,均有详述。
- End -
成为更好的人
更新时间:2025-05-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