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毛泽连的旧皮箱,长70厘米,宽36厘米,高18厘米。棕色牛皮制成。内层为纸壳,衬白布底,边角无破损,箱面下塌。这只皮箱为毛泽东用过,1949年10月,他将其送给了堂弟毛泽连。
“毛九阿公”毛泽连是第一位受邀到北京与毛泽东“走亲戚”的人。在这次重逢之前,这对堂兄弟已经22年没见了。但是,在毛泽连启程回乡之时,堂兄毛泽东馈赠的礼物之一,却是这只他自己用过的旧皮箱。
拿自己用过的旧物当礼品送人,这,似乎有些“小气”得太不合礼节了……
昔日的韶山冲,人们时常能看到这样幅情景:一位双目失明、背已略显佝偻的老农,挂着拐杖,独自一人,走出东茅塘那座“一担柴”式的老旧农舍,蹒跚地来到韶山铜像广场那巍峨耸立的毛泽东铜像前,沉默伫立,良久方去。
直到1995年老人去世,这一幕,才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
这位老人,韶山冲的乡亲几乎都认识。老人身高足在1.8米以上,高大的身材,是韶山冲毛家兄弟最为抢眼的共有的遗传特征——没错,老人正是毛泽东共曾祖父的堂兄弟,名叫毛泽连。毛泽东与毛泽连堂兄弟共有10个,毛泽东排行第三,毛泽连则为第九,人称“毛九阿公”。
“毛九阿公”毛泽连是第一位受邀到北京与毛泽东“走亲戚”的人。那是在1949年9月。在这次重逢之前,兄弟俩已经22年没见了。但是,在毛泽连启程回乡之时,毛泽东馈赠的礼物之一,却是一只他自己用过的旧皮箱——这看上去似乎有些薄情。
这只旧皮箱,见证的正是毛泽东同其亲朋之间跨越数十年、多情之中有“薄情”的情谊往来。
毛泽连世居韶山冲滴水洞口的东茅塘。1888年以前,毛泽东的上辈人也一直居东茅塘。清光绪四年(1878年),他们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5间半茅草房,先由毛泽连的祖父毛德臣住。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毛祖人的两个儿子分家,次子毛翼臣即毛泽东的祖父分得上屋场,这样毛泽东的父母便随毛翼臣离开了东茅塘,而毛泽连一家则居东茅塘。
毛泽连比毛泽东小十几二十岁。毛泽东1925年回韶山建立第一个韶山农村党支部的时候,就带着小毛泽连一家一家地去了解情况,毛泽东他们在屋里开会成立党的组织,毛泽连则在屋外站岗放哨。1927年1月,毛泽东到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又再次与毛泽连相会。此后,兄弟俩再也没有见过。
1949年8月,解放军进入湖南后,有关的部队曾经派人到韶山一带去寻找毛泽东的亲人。当时的报道说“在湘乡,我们和坚持地下游击战争的湘中第一支队第五团的同志们会师了。
18日,他们派人从离湘乡县城50里的韶山冲,热情而兴奋地接来了毛主席的堂兄弟和两个侄子。”这个“堂兄弟”便是毛泽连。当年9月,毛泽连启程赴北京,与毛泽东相见。
在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分别已经整整22年的堂兄弟,终于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内重逢了。
22年后的重逢,是令人激动而又让人感伤的。22年后,出现在主席堂哥面前的,不再是当年那个跟在毛泽东屁股后面走家串户的孩子、那个活泼好动的少年,而是一位形容枯 、左眼失明的老农人,虽然他实际年龄还不到40岁。主席堂哥当场掉了眼泪。
毛泽东这时才知道,年轻时的一次意外,造成了毛泽连的左眼失明:一天晚上,在回家的路上,因手上拿的火把突然熄灭,他冷不防摔了一跤,左眼被柴苑扎了一下,顿时鲜血直流,因家里穷,请不起医生,导致伤眼化脓,最终致残失明。在以后的日子里,毛泽连靠着一只右眼,熬过了人生无数的艰难。在他与三哥毛泽东相见时,右眼也已患上了眼疾,他的行动已颇不方便了。
毛泽东给了自己这位历经沧桑的九弟尽可能好的照顾。他把他安排在自己隔壁房间住下,还找来女儿李敏和李讷两姐妹来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就像普通人家小辈人侍奉长辈那样。后来,又让儿子毛岸英和秘书田家英一起,把他送到北京协和医院治疗眼睛。医师给毛泽连动了手术,术后,毛泽东还来到医院看望了堂弟。在协和医院医治了一个多月后,毛泽连右眼的眼疾明显好转。
正当北京的舒适环境让来自韶山农村的毛泽连留连不已之时,主席三哥却下“逐客令”了当时已是11月,北京的气候玥显要比湖南冷,毛泽东找到毛泽连说:“你的病也治得差不多了,还是早些回韶山过冬。
第二天,毛泽东就为堂弟准备好了带回家的礼物。礼物简单而实用,除了蚊帐、棉衣、棉裤、衬衣之外,还有那只他用过的旧皮箱。
这只旧皮箱曾经跟着他从井冈山走到延安,年岁已然不小。送给堂弟一只旧皮箱,毛泽东自己对此也有些抱歉,他对毛泽连解释说,现在刚解放,买不起新皮箱。
拿自己用过的旧物当礼品送人,这,似乎有些小气得不合礼节。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毛泽东第一次拿旧东西当礼品送人。大家对他印象最深的一次类似的送礼,是在不久前的1949年10月15日。那天,是他大儿子的大喜日子,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简单的婚宴快要散席的时候,毛泽东突然叫卫士长李银桥到库房去一趟,把他那件在重庆谈判时穿过的黑色大衣拿来。他把这件旧衣服当作结婚礼物送给了儿子和儿媳。他还特意吩咐了大衣的用途:“白天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这样思齐也有份了。”
显然,在毛泽东的心里,正是把堂弟视为同样血脉相连的亲人,才不拘于礼物的旧与新、轻与重。
毛泽连临走之前,陪同他一道来京的表兄弟李轲去见了毛泽东,婉转地诉说了毛泽连的生计艰难——显然,毛泽连想获得一些资助,但又不好意思自己开口。毛泽东只是回答说:“泽连的困难我晓得,但比起全国人民的困难,就不足道了。”
毛泽连拎着旧皮箱遵嘱离京后,毛泽东心里还是有些怅然若失。原来,当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只顾自己积聚财富,趁毛泽连的父亲毛菊生家穷,曾将其赖以活命的七亩田乘机低价“兼并”过来。尽管毛泽东当时也曾极力反对父亲不顾亲情的一意孤行,但阻拦无效,这件事因此成了他的一个心结,让他始终觉得愧对这位堂弟。于是毛泽东从自己稿费中支出200元补助堂弟,这成为以后每年毛泽东定期必做的事情,一直延续到1958年。后来中央办公厅每月寄20元给毛泽连连着寄了好几年,毛泽东知道后,便让工作人员用自己的稿费补交了这笔钱。
上图为:1956年,毛泽连的亲弟弟毛泽青到中南海作客时与毛泽东一家的合照,从左至右为李讷、毛泽青妻子庞氏小、毛泽青、毛泽东、江青、毛远新、李敏。三个小孩是毛泽青的孩子。据说,江青原以为在韶山兄弟中毛泽东的个子是最高的,但看了这个堂弟毛泽青后,善意地笑了:在毛泽东的兄弟中,还有比他高出半个头的人啊!
上图为:毛泽东1950年致信毛宇居,交待说,如果享二哥邹普勋生计十分艰难、病情又重而毛宇居手头又宽裕时,就请酌情接济一下,费用由他偿还。
而今,毛泽东同一时代的亲朋好友大多都已故去,像旧皮箱这样的故事也随着岁月流逝而渐渐模糊,值得庆幸的是,毛泽东写给亲友们的那些家书,其中绝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现在读起来,仍然是那样令人思绪万千,回味不已。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