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炼稀土成功,贝森特:25年来头一回,不怕被中国卡脖子了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观察者网、】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文史典

编辑|文史典


贝森特在南卡罗来纳州视察时,兴冲冲地宣布了一个“重大突破”:“这是25年来美国制造的第一块(稀土)磁铁,我们正在结束中国对我们供应链的卡脖子。”

听上去,这似乎是美国在稀土领域的一次“扬眉吐气”。

贝森特还不忘给特朗普贴金,声称是特朗普时期的政策让美国实现了这一突破。

但问题是,这块所谓的“第一块磁铁”真的靠谱吗?它真能改变美国在稀土领域对中国的长期依赖吗?

在扒一扒贝森特的“突破”之前,我们先来聊聊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的稀土政策,真的在“卡美国的脖子”吗?

中国稀土政策:真的“卡脖子”了吗?

贝森特的言论里反复在讲“中国稀土卡脖子”,但他显然搞错了重点。中国的稀土政策,核心根本不是“卡脖子”,而是“立规矩”。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几乎垄断了稀土加工环节,产能占比超过60%。

但长期以来,中国稀土产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低价出口,资源被严重浪费;二是部分稀土材料可能流向敏感领域,比如被用于军事用途。

为了保护资源、促进产业升级,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稀土出口实行严格的管控。

这种管控的核心是规范化管理,比如申请出口稀土时,需要明确用途并经过严格审批,确保稀土不会被滥用。

换句话说,中国的稀土政策不是针对任何国家,而是基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考量。只要美国企业按规则申请,中国并没有“卡着不卖”。

一些美国企业抱怨“拿不到稀土”,更多是因为用途不符合中国规定。

中美在稀土问题上的矛盾,根本不是资源之争,而是“稀土用途”上的价值观冲突。

中国的稀土政策强调民用导向,主要服务于新能源、绿色科技和生活改善,比如电动车、风力发电等。而美国对稀土的最大需求,却是军事领域,比如导弹制导系统、核潜艇和高端武器。

这就形成了一种冲突:中国希望稀土服务于和平与发展,而美国却更关注它的军事价值。贝森特指责中国“卡脖子”,本质上是因为中国不愿意让稀土成为美国军事扩张的工具。

贝森特的稀土磁铁“突破”,真有他说的那么厉害吗?

回到贝森特的“突破”,这块稀土磁铁的诞生真的像他说的那样,意味着美国在稀土领域脱离了对中国的依赖吗?答案恐怕没那么乐观。

首先,这块所谓的“第一块稀土磁铁”,目前只是样品,还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

稀土磁铁的性能要求非常高,涉及材料纯度、加工工艺、磁化强度等多个复杂环节。美国媒体普遍质疑,这块磁铁到底能不能满足高端科技领域的需求

比如人工智能芯片、电动车电机或者导弹制导系统?

更关键的是,样品的诞生并不等于技术成熟。稀土磁铁的生产从来不是“实验室造一块”这么简单,还需要解决大规模量产、成本控制等问题。

美国的这块磁铁,目前还远远达不到产业化的水平。

即便美国能生产出稀土磁铁,整个产业链的短板依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大问题。

稀土磁铁的生产涉及稀土开采、提纯、加工、制造等多个环节,而美国的稀土产业链目前是严重缺失的。

虽然美国拥有一定的稀土资源,比如加州的芒廷帕斯矿,但这些矿的开采和提纯能力远不如中国。即便能开采出来,许多关键加工步骤还得依赖中国。

这就导致,即使美国能造出样品,也很难摆脱对中国稀土产业链的长期依赖。

贝森特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点敲锣打鼓?

贝森特的“突破”表态,时机非常微妙。

就在不久前,中美刚刚完成了第五轮经贸共识的公布,而稀土问题正是双方谈判中的一个关键议题。

此前,美国曾多次试图要求中国放松稀土出口管制,甚至有官员放话称“中国放弃稀土管控”,结果被中国商务部严厉驳斥。

贝森特在这个时候宣布“稀土磁铁突破”,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一次政治造势,目的是为了在谈判中制造舆论压力。

“突破”背后的三大槽点

贝森特的表态听上去很高调,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实在太多了。

生产出一块样品,和大规模量产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稀土磁铁的生产,需要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有成本问题。

中国稀土磁铁能够占据全球市场,除了技术领先,最重要的就是成本优势。美国即便能生产样品,但在成本上难以与中国竞争。

稀土磁铁的生产,从开采到加工,再到制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长期积累。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资源储量上,更体现在加工能力和产业链整合上。即便美国实现技术突破,短期内也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贝森特的表态,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而非真正的技术进步。他试图通过制造“技术突破”的假象,为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谈判增加筹码,但这种表演很难掩盖现实中的技术和产业差距。

总结:

贝森特的“突破”表态,看似是一次技术革命的宣告,实际上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

美国在稀土领域的短板,不可能靠一块样品就解决,更不可能在短期内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中国的稀土政策,从来不是“卡脖子”,而是“立规矩”。中美在稀土问题上的分歧,本质上是价值观冲突,而不是资源争夺。

未来,美国要想真正实现稀土供应的自主化,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中国,则会继续在稀土领域保持全球优势,为全球产业链提供稳定支持,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参考信源:《美财长这就吹上了:25年来首块美国造稀土磁铁,结束中国“卡脖子”》2025-11-08 12:10·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2

标签:科技   稀土   中国   年来   美国   磁铁   领域   样品   政策   产业链   中美   信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