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以后,你的骨头就在悄悄流失钙质,只是你可能完全没察觉。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症成为困扰许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但在骨骼保健方面,不少老年人仍然存在认知误区,导致补钙效果不佳,甚至加重骨骼负担。郑州市颈肩腰腿痛医院副主任医师王永芳特别提醒:“老年人应避开三大误区,调整生活方式,学会科学养骨。”

误区一:没骨折,就“没毛病”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静悄悄的疾病”,它会让骨量降低、骨组织变脆弱,最终增加骨折风险。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19.2%,其中女性占比32.1%,男性占比6.0%;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升至32.0%,女性更是达到51.6%。
王医生表示:“50岁后骨骼问题高发,和年龄增长导致的性激素下降密切相关。”很多人早期没有任何症状,等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千万别觉得“不疼不骨折就是健康”,这类患者哪怕轻微跌倒,都可能引发骨折,还会加重多种并发症,风险远超想象。
误区二:补钙越多,骨头越硬
“每天喝骨头汤、吃钙片,怎么还骨质疏松?”诊室里一位76岁的女士满是困惑。其实,骨头汤补钙是常见误区,长时间熬煮后汤里的钙含量非常有限,反而会析出大量脂肪和嘌呤,长期喝反而可能加重代谢负担,增加肥胖、痛风风险。

钙片也不是吃越多越好。过量补钙会干扰锌、铁吸收,引发便秘、腹胀、厌食等不适,严重时还可能导致高钙血症、肾结石,甚至损伤肾脏。50岁以上中老年人每日推荐钙摄入量为1000毫克,有骨质疏松病史或服用特殊药物的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骨不能只靠钙,适量运动、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也很重要;维生素D可通过晒太阳或制剂补充,适量补充维生素K2能帮血液中的钙“进驻”骨骼。日常可多吃牛奶、豆制品,少喝浓咖啡和碳酸饮料;吃菠菜、茭白等草酸高的食物时,先焯水再烹饪,避免影响钙吸收。
误区三:骨质疏松是“老年专属”
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只找老年人,其实人体骨骼矿物质含量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就会慢慢流失。年轻时峰值骨量越高,老年后得骨质疏松的时间越晚、程度越轻。

护骨要从年轻时开始:儿童青少年要保证钙摄入、多运动,为骨骼打下好基础;成年人戒烟限酒,少喝浓茶咖啡,保持骨骼韧性;孕产期女性需重点补充钙和维生素D;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建议每年做骨密度检测,必要时遵医嘱用药。
王医生表示:“骨骼健康是一辈子的事,从年轻到老年,每个阶段都不能掉以轻心。”避开护骨误区,用科学的方式呵护骨骼,才能减少疼痛、骨折的风险,让身体更有支撑力,轻松享受生活。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