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2025年4月22日,珠海,格力电器的临时股东大会上,71岁的董明珠再次当选董事长,稳坐中国制造业“铁娘子”的宝座。
会场气氛热烈,投资者们抛出一个个问题,期待这位传奇女企业家的新答案。
然而,当话题转向人才培养时,董明珠的一句话却像点燃了炸药包:
“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培养自己的人才!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全场一愣,随即陷入短暂的安静。
没人料到,这句话会在几天内席卷网络,把董明珠推向舆论的漩涡中心。
社交媒体炸开了锅,网友们从震惊到愤怒,评论区成了战场。
这位以直言快语著称的商界大佬,到底闯下多大的祸?这场风波又会把她和格力带向何方?
说起董明珠,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画面:她穿着标志性的职业套装,眼神犀利,站在格力展台上侃侃而谈。
早些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销售员,后来一步步摸爬滚打,带领格力成为全球空调霸主,她的故事几乎成了中国制造业的教科书。
她果断调整生产线,口罩、消毒设备迅速投产,硬是把格力从危机中拽了出来,那时候,媒体和网友都夸她“有情怀、有担当”。
但董明珠从来不是个“讨好型”人物,她的快人快语,既是魅力,也是雷区。
关于用人这一块,董明珠似乎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而且她的个性很早就显现出来。
此前她曾表态,那些跳槽者永不录用,在当时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少人觉得这是在限制人才流动。
还有一次,她又弄出了一条规定:核心技术岗位终身追责,意思就是自己要对自己的项目负责,出了什么事都是负责人的错。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她遭到了批评,因为这可能会导致研发人员过于保守,不敢创新。
细看这些年,她的争议像影子一样,始终跟在她身后。
而关于海归,她其实早有“前科”。
2022年,她就公开说格力的研发人才全来自国内高校,还特意加了句“我不是否定海归不好”。
那时候,网友们觉得她只是偏爱本土人才,没太当回事。
可这次,她直接把海归扣上“间谍”的帽子,语气斩钉截铁,像是憋了很久的火终于喷了出来。
问题来了:她为什么突然这么激动?
4月22日的股东大会上,投资者问了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格力管理层怎么年轻化?
董明珠先是滔滔不绝地说,格力看重的是思想年轻、创新能力和责任心。
可话锋一转,她突然抛出“海归派有间谍”的惊人论断,还补了一句“绝不用海归派”。
会场气氛瞬间微妙,有人低头窃窃私语,有人皱眉看向台上。
第二天,这段话像长了翅膀,飞遍了网络。
4月23日,《新京报》发文,直指董明珠的言论“背离常识”,暴露了她对海归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文章犀利地写道,这种论调不仅伤害了海归群体的感情,还可能让社会对人才多元化望而却步。
《北京商报》也加入战局,警告说董明珠的言论可能会引发“寒蝉效应”,让企业不敢大胆引进海外人才。
更火上浇油的是胡锡进,他是《环球时报》的前主编,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媒体人。
这位向来敢说的媒体人直接发文,称董明珠的言论“明显越线”,涉嫌身份歧视,违反了劳动法平等就业的原则。
他还喊话,要求董明珠公开道歉,这下子,网友们彻底坐不住了。
各大网络平台上,关于董明珠海归言论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
有人支持她,觉得企业有权制定自己的用人标准,况且董明珠一贯敢说真话。
但更多人气得不行,觉得她这话是在污名化整个海归群体。
有人翻出钱学森、杨振宁这些海归科学家的例子,讽刺道,照董总的逻辑,钱学森是不是也得被踢出局?
还有人贴出国家“引才引智”政策的新闻,质问她是不是在跟国家唱反调。
这场风波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董明珠的言论不仅点燃了舆论,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商界传奇的认知边界。
实际上,董明珠这番话,绝不是随口一说。
细想下来,她的动机可能有几层,首先是企业安全的焦虑。
过去几年,全球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技术封锁、商业间谍的新闻屡见不鲜。
作为格力的掌舵人,董明珠对核心技术泄密的担忧几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格力这些年投入巨资研发芯片、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技术,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她如临大敌。
她的“间谍论”,或许是这种焦虑的极端表达。
其次,她的个人风格也脱不了干系,毕竟董明珠从来不是个绕弯子的人。
她习惯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达观点,哪怕这话会得罪人,而股东大会上,她可能觉得自己在“护犊子”,想强调格力对本土人才的信任,却没料到,这话会像脱轨的火车,直接撞向舆论的红线。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社会情绪的投射。
我们都知道,最近这十几年,部分舆论对海归的认可度有所下降。
有人觉得海归“水土不服”,拿着高薪却干不出成绩,还有人怀疑某些海归回国动机不纯。
这些情绪在网络上发酵,董明珠的言论或多或少踩中了这种情绪的鼓点。
但不管动机如何,这句话的杀伤力已经显现。
她的言论不仅让海归群体寒了心,也让格力和她自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对格力来说,这场风波绝不是一阵风。
董明珠作为格力的代言人,她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
如今,全球化的浪潮下,吸引国际化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格力想在芯片、智能制造领域突围,离不开海外视野和技术经验,然而董明珠的“绝不用海归”,等于亲手给格力的人才大门上了把锁。
更现实的问题是,格力内部并非没有海归,比如副总裁王余虎,就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高管。
董明珠这番话,会不会让这些员工觉得自己不被信任,内部士气一旦动摇,格力的创新活力可能也会打折扣。
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海归群体这些年已经不容易。
浙江大学202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85%的海归在回国后曾遭遇“信任危机”,比如被质疑忠诚度或能力。
董明珠的言论无疑是雪上加霜。
不少海归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说自己回国是为了报效祖国,结果却被贴上“间谍”的标签,心灰意冷。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件事可能动摇国家的人才战略。
过去十年,中国通过“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项目,吸引了无数海外人才回国。
华为的任正非曾表态,用开放的心态,把全世界优秀人才的智慧引进来,如果董明珠这种论调扩散,会不会让更多海外人才望而却步?
截至4月25日,风波已经持续了三天,格力官方却像捂紧了盖子,一声不吭。
董明珠本人也没露面,既没道歉,也没解释。
她的沉默让人摸不着头脑:是觉得没必要回应,还是在酝酿什么大招。
网络上,讨论的热度却一点没降,网友们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这场风波会怎么收场?董明珠会低头认错,还是继续硬刚到底?
她的选择,不仅关乎她个人,也关乎格力的未来,而董明珠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
可以肯定的是,她和格力的成功,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东风。
而她闯下的大祸,早已超出了董明珠个人利益范畴。
参考资料:新京报——“绝不用海归派”,董明珠“间谍言论”背离常识
北京商报——董明珠“海归间谍论”错误且危险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