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与军事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体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与积极践行者。“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豪迈诗句,不仅是他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也是他一生重视体育、崇尚锻炼的真实缩影。他提出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融入他一生的实践哲学。
9月9日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逝世49周年。为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卓越贡献,传承其"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思想,北京祥体育博物馆策划举办了"毛泽东体育藏品展"。
本次展览汇集了百余件与毛泽东体育思想和实践相关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包括1917年刊有毛泽东《体育之研究》论文的《新青年》杂志、毛泽东颁发的1939年延安模范青年纪念章、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延安时期毛主席打乒乓球老照片、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体育节上的题词老照片 “锻炼身体 好打日本”、毛主席畅游长江老照片、1953年苏联体操队访华毛主席接见苏联代表团老照片、见证毛泽东早期组织工人运动的“鑛萍健身证”、毛主席青少年时期锻炼身体的故事》、1959年毛泽东出席第一届全运会开幕式老照片等一系列藏品。生动再现了伟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迈气概。
对此,北京祥体育博物馆馆长李祥表示,毛泽东的体育人生,既是个体强健体魄的自我锤炼史,更是一个民族走向自强自信的精神象征。从青年时期发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时代强音,到延安时期倡导“体育运动为革命服务”的务实理念,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推动形成“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国家方略,毛泽东始终把体育视为振兴民族、强健国家的重要途径。他的体育思想与实践,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自强、从“东亚病夫”迈入“体育大国”并不断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历史见证。
接下来欣赏一下这次展览的部分藏品吧。
1917年刊有毛泽东《体育之研究》论文的《新青年》杂志
觉醒年代引入《新青年》的背景中,陈独秀提出当代中国新青年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此说现场获得一致认同,但青年毛泽东提出应至少增加一条:健壮的而非体弱的。他强调“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心力与体力并重,世上事未有不成”。
民国初期,中国深陷内忧外患:外部列强环伺,内部军阀混战,百姓困苦不堪。面对“国力衰弱,武风不振,民族体质日趋衰微”的危机,青年毛泽东在追寻救国道路时,深刻认识到体育对强健民族体魄、弘扬尚武精神、拯救民族危亡的重大意义。1917年4月1日,年仅24岁的毛泽东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发表《体育之研究》,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的著名思想。作为大学生,能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顶流”同期发文,足见此文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该文发表时有个插曲:编辑部初判为普通体育论文,未达《新青年》发表标准,但陈独秀力挺“此非单纯体育之论”,最终促成刊发。此文虽名“体育之研究”,实则探讨民族危亡之际体育对个人成长、民族觉醒、国家强盛的深层价值,倡导通过锻炼增强体质、磨练意志以救亡图存。 陈独秀高度评价此文“对青年激励作用显著”,称其为“体育研究开篇之作”。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亲自审阅并“夸赞”此文,推荐给陈独秀促成发表;徐特立则称其“以体育人”思想为典范。
2.《毛主席青少年时期锻炼身体的故事》书籍
这幅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宣传画以暖色调为主基调,整体呈现出历史厚重感与革命浪漫主义的交融。画面主体为青年毛泽东的侧身立像——他身着浅色对襟中式布衫,外搭深色短褂,左手自然搭在衣襟上,右手垂落身侧,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坚毅远眺,面部轮廓线条刚毅中透出少年意气,生动诠释了"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早期体育观。右下方点缀着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众剪影,如跑步、跳跃的动态群像,与左上角振翅高飞的群鸟形成"动静相生"的呼应,既烘托主体又隐喻"全民健身"的群众基础。
在延安时,任弼时曾感慨:"毛泽东同志有这样强健的身体,真是我们党的一大幸运。"1936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窑洞会见斯诺时说:"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
青年时代毛泽东参与多项锻炼:冷水浴、游泳、爬山、远足、露宿、六段操运动。具体包括:持之以恒的"冷水浴":无论寒暑,每日清晨以井水淋身,以此磨炼不畏艰难的钢铁意志。 中流击水的"湘江游泳":最爱与挚友搏击湘江风浪,"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是其青春写照。
亲近自然的"风浴""雨浴"与"日光浴":主动迎接风雨洗礼,在特殊环境中锻造超常体魄与勇气。长途远足与野外露宿:通过徒步游学、登山露宿,既开阔胸襟,又锤炼坚韧毅力。作为守门员,青年毛泽东尤为突出。当时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该校足球队在长沙小有名气。毛泽东身材魁梧,往门前一站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曾在长沙校际足球联赛中创下不失一球的纪录。
3.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体育节上的题词老照片 “锻炼身体 好打日本”
一幅来自老报纸的题词,背后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体育强健民族体魄、鼓舞抗战斗志的深远考量。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于1942年延安体育节之际题写了“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题词。毛主席的字非常有特色,他师法怀素和尚、张旭和黄庭坚,尤其深受黄庭坚的影响,给人大气磅礴、酣畅淋漓、洒脱不羁的感觉。他的字现在被人们尊称为“毛体”,是早期作品的代表。从用笔用墨上,可见中年毛体的苍劲,字里行间透出他对战胜日本、取得抗战胜利的坚定决心。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面临物资匮乏与军事压力双重挑战。为动员全民体魄支援抗战,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于9月1日开幕,吸引1388名运动员参赛,涵盖八路军120师、抗大、鲁艺等多支队伍。毛泽东亲临开幕式,朱德任会长并发表讲话,强调“体育为抗战服务”。9月9日正值国民政府首届体育节,毛泽东特为《新华日报》题写“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直指体育对强化军民体质、提升战斗力的战略价值。
延安时期的体育活动具有强军事化和实用性导向。贺龙为“九一”扩大运动会的题词是“体育运动军事化”。体育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如游泳训练强调武装渡河,篮球比赛被赋予军事意义——著名的“战斗篮球队”队员在1938年一场篮球赛“热身”后立即投入与日军的战斗。朱德和贺龙等领导人高度重视体育,朱德曾为“战斗篮球队”题词“球场健儿,沙场勇士”,精准概括体育与军事的密切关系。
4.1946年毛泽东和马海德打乒乓球、观看马海德教李纳打乒乓球老照片
毛泽东一生最爱乒乓球,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念书时,毛泽东就爱上了乒乓球。在延安时的艰苦岁月里,打乒乓球成了毛泽东工作余暇的主要运动项目。后勤部的木匠师傅找来一些弹性较好的木头,做成了既能打球又能开会的一对桌子,还做了支架。而乒乓球一般是从敌人仓库中偶尔缴获而得,或是由大城市来的学生和海外华侨带来;球拍是自制的“光板”。毛泽东此时惯用直拍握法,中指和食指两个指头皆握在球拍前面。每当毛泽东伏案工作久了,就会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打上一场球。
这张1946年拍摄的老照片,定格了毛泽东与美国医学家马海德在延安时期进行乒乓球互动的珍贵瞬间。画面中,两人身处冬季户外场景,背景可见光秃树木、薄雪覆盖的地面及远处石墙建筑,直观反映了当时解放战争初期艰苦的战争环境与简陋的生活条件。乒乓球桌为临时搭建的简易木架,桌面粗糙,支架结构简单,印证了革命年代“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体育实践特征。
马海德:美国裔医学博士,1936年抵达陕北参加中国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顾问以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保健医生。他非常关心毛泽东的健康,为了调节其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主动倡导并陪伴毛泽东进行乒乓球等体育锻炼。他也是第一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是中国革命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李讷:毛泽东主席的小女儿,当时年龄尚幼。在延安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这张照片也反映了革命后代的生活片段。照片记录了毛泽东主席家庭生活的温馨一幕,展现了革命领袖作为父亲的和蔼可亲。
5.“鑛萍健身证”
民谣“父挖窿中煤,子扯窿中拖……三月无饷发,生活真难过!”是安源路矿工人悲惨生活的真实缩影。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的三重压迫下,工人们不仅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奴隶生活,更因恶劣的劳动条件而普遍身体羸弱、伤病缠身。强健体魄,对于他们而言,首先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反抗。
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党的早期领导人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他们的工作远不止于理论宣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时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在安源考察期间,深入矿井、锅炉房、餐宿处等工作处,广泛接触工人,从谈家常入手,了解工人的疾苦和安源的阶级状况,启发工人,并开创了工人俱乐部。
1922年9月,毛泽东、刘少奇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它不仅是领导罢工的指挥所,更是组织工人学习文化、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大家庭。通过组织健身、打球、跑步等活动,俱乐部将散漫的工人凝聚起来,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斗争勇气。这枚“萍矿健身证”既是当年工人运动的见证,也是中国革命史上强种强身的写照,串联起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健身救国的红色记忆。
6.延安溜冰老照片
1937年,中央红军进驻延安,不仅为延安带来了中国革命的未来,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主要利用延河冰封后形成的天然冰场,例如延安体育会的滑冰场就建在城北大砭沟口延河上。其中,1938年举办滑冰比赛大会、1941年延安体育训练班开设滑冰训练课,1943年为纪念"二七"大罢工二十周年,延安各界举办了"延安市滑冰运动大会"。比赛项目颇具趣味性,其中一项是男女二百米"携灯往还"比赛。在花样滑冰表演中,有一位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长征老干部,表演时能稳健滑出前后里外刃"8"字、"3"字、"S"等图形。
在艰苦岁月里,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器材大多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例如将刻蜡纸的旧钢板切成两半制成冰刀,日军轰炸后留下的炸弹皮经铁匠加工也可做成冰刀。后来延安铁工厂生产冰刀,这种冰刀与"洋冰鞋"不同,仅为单纯冰刀,使用时需设法固定到鞋上。
许多首长也是滑冰爱好者,聂鹤亭、李昌同志是当时的滑冰积极分子,彭真、邓发同志也常参加滑冰运动。 相关资料显示:毛泽东曾在延安参与滑冰运动。1953年1月4日,毛泽东与女儿李敏、李讷在中南海滑冰场滑冰有明确史料记载。李敏在《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中回忆,毛泽东曾鼓励子女"知难而进",在冰场边观察他们练习并亲自参与滑冰活动。
7.毛主席1939年在延安亲自颁发的大型银质珐琅模范青年五星奖章
作为中国革命文物中的重要标志物,1939年延安模范青年纪念章诞生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这枚纪念章是中共中央为表彰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中表现突出的青年而特别颁发的荣誉证章。1939年,为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青年纪念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青年运动的方向》和《永久奋斗》的讲话,强调青年应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永久奋斗”的精神。在此背景下,延安各单位推选出一批在抗日救国、生产劳动、理论学习中表现突出的青年,授予“模范青年”称号,并颁发纪念章以资表彰。
在延安青年救国组织下,5月6日至8日,举行了延安首届青年节运动大会。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射击、赛马、投弹等,兼具竞技性与军事实用性,直接服务于抗战需求。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决出了各个项目的优胜者: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鲁迅艺术学校队获田径赛男子组团体一、二名;马列学院队和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大队获女子组一、二名。此次运动会为后续大型活动(如1942年“九一”扩大运动会)奠定基础,推动根据地体育普及,如冰上运动会、水上运动会等,形成“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群众体育氛围。
这枚奖章色彩丰富,表面带着岁月沉淀的质感,斑驳痕迹尽显古朴与沧桑。奖章中间的蓝色人物图案色彩鲜明夺目,人物右手紧握大刀,左手高举锄头或锤头,与“模范青年”的形象完美契合。整体色彩搭配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又因蓝色人物图案的点缀而增添了一抹亮色,各种色彩相互映衬、交相辉映。刻有 “模范青年” 字样及颁发年份 “1939” ,点明了奖章的性质与历史时刻。
男子组个人第1名刘永川和石岩;女子组个人第1名王泽。获篮球男子组第1名的是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女子组第1名是中央党校;儿童组第1名是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获排球男子组第一名是鲁迅艺术学校;女子组第1名是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马列学院队,在射击比赛中分别获团体一、二名。鲁迅艺术学校徐一新、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苏振华,在马术赛中分别获一、二名。
8.《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体育运动会宣传画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1969年5月毛主席在湖北武汉搞调研时提出来的。当时毛主席住在东湖客舍,跟随负责警卫工作的是中央警卫团一中队外出分队。为了活跃工作人员及警卫战士的文体生活,东湖客舍经常安排一些篮球赛。毛主席有时也来观看,借以休息大脑。
一天,天气晴朗,暖风吹拂着绿树成荫的树林。一中队战士们与附近的空降兵第45师有名的钢8连的一场龙争虎斗即将开始。这时毛主席从梅岭一号向球场走来了。大家看见毛主席来了,都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球场上一片寂静。
毛主席笑了:“怎么啦,大家打球,开始比赛。”裁判员吹哨开赛后,双方争抢起来。这场比赛观众很多,但真正看球的人少,相反,看毛主席的人却很多。毛主席风趣地说:“篮球比赛要看篮球,不要看观众。”这话把大家全逗乐了。毛主席的警卫部队终究是中国最强悍的王牌卫队,各方面都优秀,样样不落。经过几十分钟的拼杀,比赛结束,英勇的钢8连还是输在一中队手下。
毛主席为两队的表演热烈鼓掌,并对一中队的战士们说:“你们打球赢了人家是好的,但光想赢人家也不好。双方打球是友好比赛,活跃文体生活。强队不要怕,弱队要鼓励。要尊重人家,要帮助人家,要帮助人家把你们赢了才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
该宣传画诞生于1975年5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体育运动会开幕之际,图片中的主体元素包括军人和运动者,穿着军装和运动服,手持体育器材,表情欢快,体现团结氛围。运作为继1959年第二届后时隔16年的军事体育盛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汇聚全军20个代表团近5000名运动员,涵盖海军、空军、各军区及基建工程兵等新老兵种。朱德元帅亲临现场,开幕式上1200人刺杀操表演震撼全场,彰显“以体育铸军魂”的革命传统。
9.1959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第一届全运会开幕式老照片
1959年9月13日,毛泽东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同出席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幕式,苏联、法国等24国代表团及61名国际体育界人士参与,成为新中国向世界展示形象的“国庆庆典”。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期间,毛主席在主席台上观看比赛时,有两个非常有趣的细节: 戴眼镜观赛:平时不太戴眼镜的毛主席,为了看得更清楚,特地戴上了一副黑框眼镜,全神贯注地盯着赛场。使用望远镜:可能觉得戴眼镜还不过瘾,毛主席又让工作人员拿来了望远镜,时不时举起来凝神注视远处的比赛,脸上露出欢快的笑容。
你或许看过无数关于毛主席的照片,但毛主席戴眼镜的照片你肯定见得不多,甚至可能从未见过。即便在晚年,毛主席的视力逐渐衰退,饱受白内障困扰导致看书识字模糊,他仍未佩戴眼镜,而是要求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
对于毛主席与体育的渊源,可总结为:当过国手(足球守门员)、酷爱乒乓球、痴迷游泳、喜欢观看体育比赛。
10.毛主席畅游长江老照片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游泳是他最喜欢、最擅长的体育项目。他对游泳总结出独到的体会:“游泳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不想事,让大脑很好地休息。吃安眠药、散步、看戏、跳舞都不行,就是游泳可以做到,因为一想事就会下沉,就会喝水。”他还认为“经常游泳好处多!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接触各方面的人,是了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好时机,又是最好的休息。”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条件日渐具备,毛泽东便经常畅游大江大海。他先后游过长江、珠江、邕江、赣江、湘江、钱塘江、庐林湖、韶山青年水库等大小河流水域,多次到北戴河的大海中畅游,更是17次畅游长江。1956年5月底,毛主席一连三次横渡长江,每次都能游两三个小时,比一般年轻人的体质都好。
在第二次横渡长江后,毛主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在词中,毛泽东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的句子,抒发了横渡长江的畅快心情。与风浪搏击,却能发出“胜似闲庭信步”的感慨,这是何等的从容气度与革命豪情!
这张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毛主席畅游长江老照片,真实记录了毛主席游长江的豪迈瞬间。画面中,主席神态自若,破浪前行,生动展现了他强健的体魄与非凡的意志力。这张经典影像不仅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的有力实践,更传递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乐观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向前,推动着中国体育运动的不断前进。
本次“毛泽东体育藏品展”不仅是一次珍贵文物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代的精神对话。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体育精神,早已超越强身健体的个体维度,升华为强国强种、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展览虽有时限,但伟人所留下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思想光辉,以及他毕生践行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将继续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征程上,为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期待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汲取力量,让体育精神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