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大叔”刘诗利走红仅4天,令人恶心一幕上演,央视发声力挺

编辑:chika.B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他是建筑工人,也是一名阅读者。

偶然间,他走红网络,人们对他的称赞络绎不绝。

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的风评在几天后突然发生逆转。

造假、剧本,各种恶意揣测伤害人心。

直到央视出面,才终于结束了这场闹剧……

他究竟经历了什么?又为何会遭人抹黑呢?

突然走红

今年6月25日,北京的西单图书大厦中,举办了作家陈行甲的新书发布会。

出人意料的是,发布会在网上火了。

更让人出乎预料的是,火得并不是发布会本人,而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大叔。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大叔名叫刘诗利,是位来自河南濮阳农村的建筑工人。

签售会进行当天,刘诗利就在图书馆里看书。

只是当时已经快要到了闭馆的时间,图书馆中的人并不见少。

反而越来越多的聚集在一个区域之中。

这一点让刘诗利感到好奇:今天是有什么活动吗?

于是,抱着这点好奇心,他跟着人流,来到了签售会的现场。

而彼时的陈行甲,正在进行自己的演讲。

没成想,站在最后一排的刘诗利就这样听入了迷,还时不时看了眼正在签售的书籍。

这样犹豫的模样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

于是,工作人员好心将刘诗利引荐给了作者陈行甲。

当陈行甲了解到刘诗利的身份与职业之后,便主动赠书,并且在扉页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

签名时,陈行甲还不停的叮嘱刘诗利一定要联系他。

并且在赠书之后,亲切的拥抱了这位普通工人,和读书爱好者。

陈行甲说:“老哥,你是我的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

所以,很多人都被这一幕所打动,纷纷拍摄视频发送到了网上。

很快,这位面泛沧桑的农民工读者,便在网络上走红。

“腹有诗书气自华,沧桑的脸遮不住岁月,更遮不住文化修养的力量。”

这是网友对刘诗利的评价,也揭露了刘诗利走红的真相……

不可貌相

其实,刘诗利的走红关键,就在于身份与场地的“反差萌”。

在刻板印象中,农民、工地搬砖的,都是因为不好好读书才沦落至此。

可是刘诗利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们这浅薄的认知,也揭开了一种社会现象……

有人说,刘诗利是“脚踩泥泞依然仰望星空”。

他们从刘诗利的故事中,得到了继续生活的力量与希望

但其实,不论是什么身份、什么处境,都有喜欢阅读和频繁阅读的权利。

而陈行甲与刘诗利的相遇,看似是一场意外,但实际上却是必然。

因为刘诗利一直都是书店的常客。

只要工作不忙,他就会整天泡在书店里读书,所以才会恰好遇到陈行甲的签售会。

不仅如此,刘诗利在济南、太原等城市打工时,也都在当地办理过借书证。

主要就喜欢看一些建筑、电机还有诗歌类的书籍。

可是,这么爱读书的一个人,怎么就沦落到工地打工去了呢?

这也是所有人都会陷入的一个认知误区。

事实上,在成为建筑工人之前,刘诗利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就曾经是一位民办教师。

数学、语文,都教过,从小学一年级带到5年级。

正是这段教师经历,影响了刘诗利一辈子。

即便之后,迫于生计外出打工,还是没能影响刘诗利对于书籍的热爱。

这也是为什么,他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在当地书店办卡。

而且,仔细看视频就不难看出,刘诗利虽然面目沧桑,但是衣着整洁。

脸上也没有从工地带来的灰尘,很显然,他是个体面人。

他不仅没有因为在工地干活就邋里邋遢,更是从来都不曾放弃自己对阅读的热爱。

而这样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饱读诗书的快递员小哥、手捧两块红砖练习朗诵的建筑工人李小刚。

他们都是在平凡世界中,仰望星空的普通人。

可是没想到,这种温暖的事情,竟然也会节外生枝……

恶意揣测

自从刘诗利走红之后,手机里的信息一条接着一条。

有来询问故事的,也有想要提供帮助的。

可是世上并不是只有这些好事,仅仅4天之后,就发生了如此恶心的事情……

网络的世界瞬息万变。

就在刘诗利走红四天之后,原视频之下的舆论风气,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从原本赞扬刘诗利值得尊敬的评论。

到现在莫名其妙,掀起了一股“阴谋论”。

“这么爱读书,怎么做了农民工?”

“高点做公益的肯定有猫腻”

“摆拍的老把戏,假!”

一群见识浅薄的人,开始质疑故事的真伪。

甚至恶意揣测起了刘诗利和陈行甲此举的目的。

如果没人制止,他们的言论只会越来越恶劣。

好在这一次,站在农民工身后的,是央视频道。

作为国家级别的新闻媒体,央视也发现了刘诗利可以温暖人心的故事。

所以,事发之后,他们也立刻前去采访取材,并且连发许多报道来支持刘诗利。

用自己的镜头,证明了故事的真实性。

央视镜头和报道中的刘诗利,鲜活生动,就是万千普通人的一员。

只是,当年的生活条件,并不支持他去考取学历和功名。

退一步讲,喜欢读书并不一定能适应应试教育。

哪个班里没有几个喜欢读课外书但是成绩不好的?

所以,且不说陈行甲拥抱刘诗利的事情究竟是不是炒作。

那些把喜欢读书等于成绩好,不能做农民工的偏见,实在是让人嗤鼻一笑。

这些案例,足以说明网络时代的人心浮躁,与看事情的片面性。

事实上,因为生活的复杂原因,做着普通工作但热爱阅读的人不在少数。

所以,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浅薄见识,恶意揣测他人。

结语

网络上是是非非,本就不易证明。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有时候,莫须有的谣言确实不必理会。

参考资料:

央广网——从乡村教师到工地读者:刘诗利的讲台生涯与一生书缘

央广网——从找零工到“找自己”:刘诗利在工地与书页间穿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3

标签:娱乐   大叔   工地   央视   刘诗利   农民工   人心   事情   喜欢   浅薄   恶意   都会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