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上环的全过程,看完肉疼,男女都要好好了解一下,珍惜身边人

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信息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鱼儿

编辑|小鱼儿

《——【·前言·】——》

上环对于女性来说,并不是一件小事。虽然是常见的避孕方法,但整个过程带来的痛感和心理压力,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

有些细节你或许不曾留意过,直到看完,你才会明白背后的不易。尤其是作为男性朋友,这个过程对女性的影响,可能远比你想象的要大。

到底上环的全过程是怎样的?为何女性往往忍痛选择它?

一个"环",不只是个避孕工具

上环,医学上叫宫内节育器(IUD),是被放进女性子宫内的一种小装置。

市面上主要有两种类型:铜质的和含激素的。

铜质环靠释放铜离子在子宫里"搞破坏",让精子和卵子都无法生存,避孕效果能撑十年。

但这种环有个不太友好的副作用——可能让月经量变多,甚至月经周期变得不规律。

含激素的环则通过释放孕激素,把宫颈黏液变得黏稠,让精子寸步难行。

同时它还会让子宫内膜变薄,即使精卵相遇了,也难以在子宫"安家"。这种环一般能用3到7年,好处是可能让经期疼痛减轻。

不过,上环并不适合所有女性。有宫内感染史、不明原因阴道出血、宫颈或子宫有问题的女性都不适合上环。

最适合的是那些已经生育过、需要长期避孕的女性。

手术室里的十几分钟,女人一生的记忆

上环虽然被说成是"小手术",但对经历过的女性来说,那短短十几分钟的经历往往刻骨铭心。

术前,医生会让女性排空膀胱,然后采取检查位——就是平躺,双腿分开固定在支架上。这个姿势已经让许多女性感到不适和尴尬。

接着,医生会用碘伏消毒外阴、阴道和宫颈。检查子宫位置和大小后,最让人难忘的环节来了——测量宫腔深度。

医生会用一种叫探针的工具伸入宫腔,这一瞬间,许多女性会感到一阵尖锐的疼痛,像是被针扎或电击。

然后,医生会将IUD放入一个像吸管的装置中,送入宫腔。这个过程又会带来一阵疼痛和不适。

整个过程中,女性往往会感到强烈的子宫收缩,就像是剧烈的经痛。

手术完成后,医生会保留适当长度的排出丝,这是为了以后取环方便。

痛过之后,痛苦才刚开始

上完环,许多女性以为苦难已经过去,却不知道这只是开始。

术后的第一个月,轻微出血和子宫痉挛是常见的。有些女性会感到持续的腹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医生通常会建议术后一个月内避免性生活、游泳等活动。

上环后需要定期复查,通常是术后1个月、3-6个月,之后每年一次。每次月经后,女性还需要自查排出丝长度是否有变化。

更可怕的是上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环移位会导致避孕失败;环嵌顿可能引起剧烈疼痛和感染;最严重的是子宫穿孔,可能危及生命。

这些风险,在医生简短的术前告知中往往被轻描淡写,而农村女性因为教育和信息获取的限制,更是知之甚少。

为什么总是女人承担避孕责任?

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上环几乎被视为女性生育后的"必修课"。

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早期,上环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许多地区甚至有"应环尽环"的要求,生育后的女性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这种做法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特殊背景,但无疑对女性的身体自主权构成了挑战。

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避孕的责任主要由女性承担?

男性避孕方式如避孕套使用简单,风险小,却很少被作为主要避孕手段推广。

许多男性对上环过程和风险知之甚少,甚至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女性的痛苦和不适常被忽视或轻视,被归结为"为家庭应尽的责任"。

避孕本应是夫妻共同的责任,却变成了女性的单方面牺牲。

我们需要更多选择和尊重

上环作为一种长效避孕方式,确实有其优势——一劳永逸,无需每天记得吃药,避孕效果可靠。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应该成为唯一的选择,更不应该成为被强制的选择。

女性应该有权获得全面、准确的避孕知识,了解各种避孕方式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医生应该尊重女性的知情权,详细解释上环的过程、风险和术后注意事项,而不是用"小手术""不痛"等词语轻描淡写。

男性应当了解女性上环的痛苦和风险,积极参与到避孕决策中来,甚至考虑自己承担更多避孕责任。

各地的计划生育工作也应从强制走向服务,提供多样化的避孕方式选择,根据不同女性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服务。

《——【·结语·】——》

那个小小的环,承载了太多女性无言的痛苦和牺牲。它不仅仅是一个医疗装置,更是社会性别观念的物化体现。

只有当避孕不再被视为女性的"专属责任",当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得到充分尊重,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

每个女性都应该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身体,每个家庭都应该共同承担生育调控的责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官网、《中华妇产科杂志》、国家卫健委官网、世界卫生组织避孕指南、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女性健康"项目资料。

李春燕,赵莉.宫内节育器相关并发症及其防治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24,39(10):2153-2157.
吴晓燕,张敏.宫内节育器的适应证及不良反应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3,39(09):680-68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妇女避孕节育指南(2021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1

标签:育儿   上环   全过程   珍惜   身边   男女   女性   医生   子宫   宫内   责任   术后   身体   风险   过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