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中国轮胎行业发生了一起标志性的股权变更事件。日本东洋轮胎株式会社(TOYO TIRE)在中国的核心生产基地——原“通伊欧轮胎张家港有限公司”,其86%的股权正式转让给中国本土大型经销商辽宁恒达盛投资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公司更名为“恒达盛东洋轮胎(张家港)有限公司”,标志着这家由日方独资运营了十余年的工厂,迎来了由中国资本主导的新时代。此次交易金额高达9159万美元(约6.58亿人民币),是近年来中日轮胎行业一次重大的战略重组。
东洋战略收缩:聚焦欧美,告别亏损泥潭
此次股权转让并非偶然,而是东洋轮胎全球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近年来,东洋轮胎在中国的市场表现未能达到预期,品牌认知度与产品渗透力持续承压。财务数据清晰地反映了这一困境:东洋张家港公司的销售额从2022年的3.48亿元人民币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2.03亿元,更在2024年录得500万元人民币的营业性亏损。
面对这一局面,东洋轮胎集团做出了艰难但果断的决定。公司官方表示,此次出售是为了“优化全球战略和资源配置”,将经营重心从表现不佳的中国市场,转移至更具潜力的北美市场。未来,张家港工厂空缺的产能将由日本和马来西亚的工厂承接,而东洋轮胎也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其在欧洲新设的销售公司以及北美市场的深耕中。这被视为一次战略性的“撤退”,旨在集中优势资源,提升其在全球核心市场的竞争力。
本土力量接盘:渠道为王,能否重振品牌?
接手这一“烫手山芋”的,是业界素有“东北轮胎大王”之称的靳鹏辉及其旗下的辽宁恒达盛投资有限公司。靳鹏辉通过该公司斥资6.58亿,获得了张家港工厂的控股权。作为东北地区领先的轮胎经销商,其掌控的沈阳瑞华轮胎有限公司拥有覆盖黑吉辽、京津冀等20多个省市的密集销售网络,以及可容纳百万条轮胎的10万平方米仓储中心。
对于辽宁恒达盛而言,此次收购是一次产业链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它不仅获得了一个现成的、具备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制造基地,更重要的是,为其强大的销售网络找到了稳定的产品供给源头。业内人士分析,靳鹏辉的入主,有望利用其对中国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渠道优势,为东洋张家港工厂注入新的活力,扭转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颓势。
风波与新生:从工人抗议到战略重生
然而,这场交易的交接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25年2月股权转让消息公布之初,工厂便爆发了工人抗议事件。由于员工对股权出售毫不知情,担心未来权益受损,集体要求企业给出合理解决方案。最终,在日方高层安抚和地方政府介入下,工厂通过提供“感谢费”等方式与员工达成和解,平稳完成了管理层过渡。
如今,随着工商变更的完成,这家工厂正式进入“后东洋时代”。新任法定代表人由杨洵担任,原日方高管团队悉数退出。未来的恒达盛东洋轮胎,将如何在保留东洋技术基因的同时,借助本土资本的力量,重新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从亏损盈利的逆转,将成为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这起事件,不仅是一家工厂的易主,更是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与中国本土资本在轮胎这一传统制造业领域的一次深度博弈与融合。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