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很多人觉得,睡觉就是休息,把人一关,灯一关,大脑一关,就算完成了。
但真正影响身体代谢、免疫、记忆力、血管修复、内分泌调节的,不是睡多久,而是睡得质量怎么样。而做梦这事,看着玄乎,实则是睡眠质量最直观的体现。
很多时候,梦不是精神混乱的表现,而是神经系统功能完整的外显信号。人活得久,不是靠药,也不是靠营养堆出来的,而是靠身体的自然节律不被破坏。
越研究睡眠,越发现梦的规律能揭示更多隐藏的信息。特别是一些表面看没意义的梦,背后其实有非常明确的神经生理基础。
高质量睡眠的人群,有三个明显的梦境相关特征,第一个是梦境有内容但不混乱。
睡眠分为快速眼动期(REM)和非快速眼动期(NREM),真正做梦主要集中在REM阶段。研究发现,REM期的长度和完整性与大脑海马体的活动直接相关。
人如果整夜没有REM期,神经递质水平、记忆整合能力、情绪调节都会受影响。
美国波士顿大学一项研究表明,长寿人群中REM期占总睡眠时间的比重普遍在18%以上,而普通人群只有12%左右。
这意味着,大脑需要通过梦的方式,对记忆和神经信号进行“清洗”。那些每晚能做清晰梦,但梦不至于激烈惊扰醒来的人,往往中枢神经调节能力更强。
第二个特征是醒来能回忆梦,但不受梦控制。这在很多神经科学研究中被提及。
梦可被回忆,代表脑部在REM期活跃度较高,但如果梦境太强烈、太频繁,导致多次觉醒或情绪波动,反倒说明睡眠结构被打断。
长期这种状态,会出现皮质醇升高、交感神经张力上升,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稳定。
哈佛医学院一项为期十年的数据跟踪发现,频繁做噩梦、夜间觉醒超过3次的人群,罹患高血压、冠心病和焦虑障碍的比例,是梦境稳定者的2.4倍。
而梦境可以被回忆,意味着睡眠结构存在整合感知的能力,没有被夜间脑电异常打断。能梦、能记住、又不被困扰,是大脑健康的一个隐性指标。
第三个特征是梦境出现频率随生活节律同步。
这听起来抽象,但背后是睡眠生理和昼夜节律的协调表现。人的褪黑素分泌有稳定节奏,晚九点后升高,凌晨三点达峰,逐渐下降。
这段时间如果体温下降速度平稳,脑波进入适度慢波状态,REM期才容易出现。
如果一个人的作息稳定、饮食规律、没有睡眠节律障碍,梦境出现的频率往往也更接近“阶段性”,而不是“整夜乱梦”。
香港大学一项睡眠与寿命的交叉分析发现,百岁老人中REM睡眠分布集中在后半夜,梦境规律明显,而梦境混乱、散布在整夜的人群中,认知功能退化表现更早,死亡风险更高。
很多人会觉得,梦不就是大脑随便放电的结果,这种说法早就过时了。
脑电图研究表明,梦境不仅反映脑区功能状态,还与免疫信号、炎症反应、肠道菌群状态有关。
尤其在慢性炎症、代谢综合征、阿尔兹海默病前期人群中,REM期缺失非常普遍。
也就是说,梦境的有无,不只是神经问题,也是代谢反映。更早之前没有被重视,是因为很多人误以为睡着了就够了,但睡眠结构被破坏,哪怕睡足8小时,也没有真正恢复。
更深层的问题,是梦境和清醒状态下的情绪一致性。长期做压抑、恐惧、失控类梦境的人,大脑边缘系统可能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频繁梦到负性事件、被追赶、无法控制的梦境内容,通常与皮质醇节律紊乱有关。
而长寿人群梦境以生活片段、自然场景、交互事件为主,脑功能整合效率更高。
这种梦境背后,代表的是一个神经系统能处理白天压力、不被入睡后扰乱的能力。
不少人说自己从不做梦,这不是好事。不是梦不存在,而是睡眠阶段结构异常,REM期被严重压缩,甚至完全缺失。
有这种状态的人群,往往伴随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慢性失眠等疾病。更严重的是,REM期缺失和认知退化速度之间有明确相关性。
不少人用了褪黑素、安眠药来提升睡眠,短期看是解决失眠,长期看则是对REM期的破坏。
苯二氮卓类药物、Z类助眠药虽然能延长睡眠时间,但同时会压缩REM期,导致梦境减少、睡眠结构碎片化。这类人虽然晚上睡得久,但醒来仍感疲惫、情绪波动、不集中。
这是睡眠质量下降的直接体现,而不是休息不够的问题。反过来,适量的运动、控制咖啡因摄入、增加白天自然光照反而能帮助恢复REM周期,提升梦的质量,这些手段远比药物更有价值。
还有个误区,认为梦境越少代表睡眠越深,这完全错误。
深睡眠主要指非快速眼动期中的第三阶段,也叫慢波睡眠。梦境主要发生在REM阶段,并不影响慢波睡眠。
如果某人睡得时间长、深度睡眠时间足够,却从不进入REM期,反而意味着大脑恢复被阻断。
长时间没有梦境,是身体内部节律出现系统性紊乱的表现,通常涉及神经炎症、激素失衡、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问题。越没有梦,不代表越健康,而可能是功能越缺失。
更要关注的是梦境变化速度。人在正常状态下,梦境内容和主题是逐步变化的,从前一阶段生活片段慢慢过渡到不相关的主题。而神经功能退化者,梦境变化更突兀、重复、跳跃性强。
如果梦境内容经常重复、醒来疲惫、白天困倦,这到底是梦太多,还是睡得不好?
这其实不是梦的问题,而是睡眠结构异常导致的大脑未完成修复所致。
梦多不等于梦有效,真正有效的梦应该出现在稳定的REM周期内。
如果梦境频繁但内容杂乱、清醒时仍感到疲惫,通常是由于睡眠分段、REM期提前或被压缩引起。
要解决这种状态,需要重新评估睡眠节律,检测是否存在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运动、入睡障碍等潜在病因。必要时做多导睡眠监测,明确脑电节律和睡眠分布。
日常应减少夜间光刺激,睡前远离咖啡因和蓝光屏幕,建立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恢复昼夜节律,才能从根源上改善梦境质量和睡眠效能。
梦不是睡眠的附加物,而是睡眠真正完成修复过程的证据。没有梦,不是轻松,是危险。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郝仁杰,尹芳,何瑜.典型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02):187-196.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