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疯狂囤光刻机,却不急造芯片?西方专家:这盘棋下得太长远

最近一段时间,有个现象让不少人看不懂:中国疯狂买光刻机,但芯片产能并没有同步出现爆炸式增长。有人就纳闷了,既然机器都买回来了,为啥不急着造芯片?西方专家的解读倒是直白:中国不是买机器玩票,而是在布一盘长远的棋。欧美媒体几乎逢中国芯片必提光刻机,好像只要盯住这一环,中国就动弹不得。

其实大家都知道,光刻机是芯片生产的关键设备,没有它,再好的设计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但问题在于,这个领域的“卡脖子”程度,堪比高墙铁门。光源、镜头、整机集成都在欧美巨头手里,美国的Cymer、德国的蔡司、荷兰的ASML,几乎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技术围墙”。要想自己从零到顶级,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其实ASML也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背后凝聚了欧盟几十年的科研资源和数千亿欧元的投入,才能把产业门槛抬到这个高度。

更直白一点说,目前全球最先进的EUV光刻机,每台价格超过1.5亿美元,而且产能极其有限。ASML一年出货也就几十台,欧美企业优先供货本土厂商。中国能拿到的,大多数是DUV机型。即便如此,中国企业也不敢错过任何机会,因为这类设备仍然是28nm、14nm等制程的核心支撑。换句话说,买到手就是赚到,囤下来就是一份“保险单”。

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这几年在采购上几乎是“抢时间”。从2022年的200亿,到2023年的600亿,再到2024年开年两个月就买了几十台,增速吓人。别觉得这是冲动消费,其实是对出口限制的提前应对。荷兰政府已经收紧了高端DUV的对华出口,中芯国际、长江存储这些龙头企业当然要趁着大门没关死,尽可能多搬一些“武器库”回来。

与之相对,美国也在大力补贴本土晶圆厂,日韩加紧扩产,全球范围内正在掀起一场“芯片军备竞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选择就显得更加迫切。

再看产能层面,中国并不是一味冲向最尖端。现在国内在建的晶圆厂多达二十多家,目标主要锁定在28nm到90nm之间的成熟制程。这些芯片听上去不炫酷,但却是车用电子、智能家居、物联网的刚需市场,体量非常大。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成熟芯片市场的三分之一,要保住这个份额,光靠嘴喊“自主可控”可不行,ASML的设备还得用。

根据IC Insights的数据,全球成熟制程芯片的市场份额仍然超过60%,而且需求在未来十年不会明显下降。新能源车、5G基站、电力控制等领域,对28nm-90nm的依赖反而越来越强。对比之下,最先进的3nm芯片虽然热度很高,但更多是手机和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对大多数产业链来说,能稳定供应成熟工艺的芯片,比少量最尖端产品更重要。

台积电的优势在先进工艺,但在车规级芯片这种低功耗、高可靠的成熟领域,中国厂商反而更有价格和供应链优势。

很多人疑惑,既然花了这么多钱买设备,为什么不马上铺开造芯片?原因其实很现实。首先,光刻机只是整个生产环节的一个核心环节,还需要配套的化学材料、硅片、EDA软件以及成熟的工艺流程支持,光靠机器一台台堆上去,良率未必能保证。

其次,新建晶圆厂从立项到投产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现在买的设备往往是给未来的产线做准备。再者,芯片市场讲究供需平衡,盲目扩产容易导致产能过剩、价格崩塌,中国企业更倾向于把产能布置到合适的节点,避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这些机器还承担了‘技术缓冲带’的作用,让国内研发团队有足够的空间在现有产线测试、迭代国产设备。

很多人想当然,觉得把ASML的设备拆开研究就能抄出来。但现实很残酷:一台高端光刻机有八万多个精密零部件,每个环节都是全球顶尖企业的核心机密,专利和远程锁定更是层层设防。真要靠模仿走捷径,基本没戏。上世纪日本也曾尝试在半导体设备上模仿西方,但最后发现关键环节依然绕不开专利封锁,这就是活生生的教训。

于是,国内的思路逐渐清晰:走自主创新路线。2025年上海微电子的28nm光刻机量产,超过九成核心零部件实现国产替代,这是一个标志性突破。与此同时,中芯国际利用DUV设备,通过工艺优化,把7nm芯片良率拉到90%以上,这说明中国工程师已经摸到了一条“非典型”的创新路径。再加上华为、本源量子在量子芯片上的探索,赛道正被一步步拓宽。光刻机研发属于“十年磨一剑”,但资本市场和政策基金已经持续投入,比如国家大基金二期规模就超过2000亿元,为这些探索提供了资金保障。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产设备企业正在形成配套集群。例如,光源方面有科益虹源,镜头领域有国望光学,平台环节有华卓精科。虽然距离ASML的综合水平还有差距,但“拼图式”的进步正在积累势能。等到一个环节突破,整条产业链都会随之提速。换句话说,中国的模式并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链条并行推进。

这背后折射出来的,其实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定力。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设备国产化,但政策不是喊口号,而是给产业链留出足够的试错空间。今天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味追求EUV的极限,而是稳扎稳打,从成熟工艺切入,再逐渐向先进制程靠近。有人担心,这样的节奏会不会让中国错过先进制程的机会?其实恰恰相反。

过去几年里,韩国三星和台积电在3nm、2nm的研发上投入巨大,但成本和风险同样飙升。相比之下,中国先把成熟市场牢牢抓住,再逐步向前渗透,等于是用“以量换时间”的方式积累研发资本。这种战略更符合现实条件,也能避免过度冒进导致产业空心化。就像韩国在DRAM上通过成熟工艺积累资金,才有后来的闪存与逻辑芯片突破,中国其实是在走一条类似的路径。

未来的竞争注定艰难。西方企业有垄断优势,也有强大的专利壁垒,但中国选择的路径是“先保生存,再谋发展”。光刻机的大额投入,本质上是技术主权的投资。它关乎的不仅仅是几家企业的营收,而是整个国家在高科技产业中的位置。等到自主设备逐步成熟,全球产业链的格局就不可能再是今天这个样子。

所以,当外界质疑“中国买了光刻机却不急着造芯片”时,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并不是慢,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今天的囤机,是为了明天的突破。别被表面现象迷惑,中国芯片产业的节奏,也许没那么热闹,但绝对比谁都清楚自己要走到哪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标签:科技   光刻   中国   长远   芯片   疯狂   专家   成熟   设备   产能   产业链   全球   环节   工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