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美国的 H20 芯片真是风波不断,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动静。
7 月 21 日,国安部先放出重要提醒;7 月 31 日,英伟达就被国新办约谈;
到了 8 月 1 日,连《人民日报》都忍不住发声质问:“英伟达,叫人怎么信你?”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美国在给中国的芯片里埋了颗大雷,这事儿还关系到咱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可能失控的风险。
短短十几天,国家三次拉响警报,这批芯片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切的源头,要从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H20 芯片说起。
这款芯片说是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 “特供版”,实际上是在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下的 “阉割版”。
跟英伟达自家的旗舰芯片 H100 比起来,性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只能达到 H100 的 15% 到 30%,但价格却没降多少,性价比实在不高。
更关键的是,这款芯片被怀疑内置了“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功能,一旦被恶意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这个时代,芯片早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能源汽车、金融系统、医疗设备,甚至国防领域,都离不开芯片。
要是 H20 芯片用在这些关键地方,就像在暗处装了无数双眼睛和操控的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远程控制。
想象一下,一辆正在高速行驶的新能源汽车,突然,车辆因为芯片被远程关闭,瞬间失去动力,在高速车流中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或者一台正在进行远程手术的医疗设备,因芯片被恶意操控,手术设备突然停机,患者的生命岌岌可危。
这些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安全隐患。
正因为这些潜在风险,国家网信办在 7 月 31 日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约谈了英伟达。
要求他们就 H20 芯片的安全问题提交详细、全面的技术说明。
然而,英伟达的回应却显得苍白无力。
三个小时的约谈里,英伟达中国区的高管反复说这些功能只是用来 “合规审计”,坚持称 “没有任何远程控制能力”。
可当被要求提供具体的技术文档和源代码来验证时,他们却以 “涉及商业机密” 为由,直接拒绝了。
不仅如此,当被追问为何要在芯片中内置定位功能时,英伟达给出的解释含糊不清,只是笼统地声称这是 “行业通用做法”,这样的回应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这种态度,很难不让人将其与美国议员此前的公开表态联系起来。
今年 5 月,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就曾毫无避讳地公开呼吁,要求所有出口到中国的先进芯片都必须配备 “远程控制” 功能。
他的意图很明确:在他们认为 “必要” 的时候,能随时切断对中国的芯片供应,把芯片变成遏制中国发展的 “武器”。
更让人担心的是,美国商务部今年更新的出口管制条例里,确实加了相关条款,明确要求企业必须配合政府实施技术管控。
有了这些背景,再看英伟达对 H20 芯片安全问题的回应,所谓的 “无害论” 就显得越来越站不住脚,怎么说都难以自圆其说。
现在的英伟达,处境可以说是进退两难。
作为一家美国上市公司,遵守美国的法律法规是它的首要任务。
而近年来美国针对中国出台的一系列技术管制措施,就像一道道紧箍咒,逼着英伟达按美国政府的意思办事。
从最初限制 7 纳米工艺芯片出口,到后来对 AI 算力设限,再到如今要求芯片具备 “远程控制” 功能。
美国政府层层加码的技术封锁,让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可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对英伟达来说又太重要了。
2024 年,中国市场为英伟达贡献了 171 亿美元的营收,占其全球销售额的 13%。
更关键的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最大的消费电子生产国,这些领域都需要大量高性能芯片。
要是失去中国市场,英伟达不仅会面临巨额营收损失,在全球芯片市场的竞争中也可能落于下风。
在这样的两难困境里,英伟达 CEO 黄仁勋的处境格外尴尬。
这位华裔 CEO 近年来频繁访华示好,不仅多次用中文演讲,还在公开场合穿唐装,想拉近与中国市场和客户的距离。
去年,英伟达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时,黄仁勋还信誓旦旦地承诺,要 “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但芯片安全问题一旦碰及国家安全红线,再多的公关手段恐怕也无济于事。
市场对 H20 芯片安全事件的反应,比预想中要激烈得多。
消息刚传出来,资本市场就立刻有了动静,英伟达股价大幅下跌,一天之内市值蒸发了 7615 亿元。
投资者们用这种方式表达着担忧,既担心英伟达产品的安全性,也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感到不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本土芯片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其中华为昇腾 910B 的表现格外亮眼,这款国产 AI 芯片的性能已经达到 H20 的 85%,成本却低了 33%。
中国移动更是直接下单 191 亿元采购昇腾芯片,彻底放弃了英伟达。
这种趋势说明,国产替代已经不再是 “备选方案”,而成了 “必由之路”。
美国的技术封锁,表面上打着 “国家安全” 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维持自身的技术霸权。
他们想让中国永远依赖进口芯片,这样就能在关键领域牵制中国。
但现实却是,这种打压反而加快了中国芯片产业自主化的脚步。
从华为昇腾的崛起,到寒武纪、海光等厂商的市场份额从 14% 提升到 23%,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场芯片风波不只是一场商业竞争,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安全的博弈。
当技术成为大国较量的武器时,实现自主可控就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的底线。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唯有将发展主动权握于掌心,方能在数字时代筑牢安全屏障。”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你觉得国产芯片能否真正扛起大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