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中“最毒”器官,我国虽明令禁止,但还有人不知情在买来吃


猪肉是中国人饭桌上最常见的食材之一,红烧、清炖、糖醋、回锅,各种做法让人垂涎三尺。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块看似普通的肉里,可能藏着你根本想不到的有毒器官。

还记得去年的3·15晚会,一家食品企业被点名曝光,背后的生产画面触目惊心,车间内堆满了冷冻肉块,工人不戴手套,直接操作。

而这些肉块的来源和成分,更让人大跌眼镜。

从曝光画面中可以看到,这些肉的外形和普通猪肉差别不大,一些甚至已经被切割成整齐的块状,准备直接加工成熟食。

当记者问及企业负责人是否会吃自家产品时,负责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人瞠目结舌—他说自己从来不吃。

这句真话像一把刀子,戳破了很多人对熟食无害的幻想,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日常吃下的猪肉,并不全是放心肉。

那这些肉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又是怎样的渠道,让它们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把目光拉回到2023年,一篇题为《这种肉宁可扔掉也别吃》的文章在光明网上线后,引发了大量转发和评论。

文章提到,有一种猪肉部位,不仅营养价值极低,反而还藏有多种健康隐患。

它可能含有大量细菌、病毒,甚至会积聚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某些情况下,长期食用可能导致肝肾功能受损,严重者甚至会诱发癌变。

而这些肉往往以低价售出,只有市场价的三分之一左右,很多家庭为了省钱,买了这些便宜肉回家,做成肉馅、丸子、酱肉、香肠,结果还吃得津津有味。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可很多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更没想到,自己锅里炖着的,可能就是国家明令禁止上市的“毒瘤肉”。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也出现了大量网友晒出的图片和经历,有的称自己在小摊位买回家后,发现肉块颜色发灰、气味异样。

有的表示吃完之后出现腹泻、呕吐等不适,但从没怀疑过是肉的问题。

更多人则是在看完央视曝光后,才想起自己吃过类似产品,甚至冰箱里还有几块没下锅的。

其实早在几年前,国家就已经通过《生猪屠宰检疫规程》明确规定,某些器官和组织不得流入市场,更不能进入加工环节。

特别是一些具有潜在病变风险的肉类组织,一旦发现必须当场剔除,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可现实中,一些基层屠宰场监管不到位,部分小作坊为了节省成本,干脆将这些肉统一搅碎,做成肉馅、香肠或预制菜。

这样一来,消费者根本查不出问题,商家却能从中牟取暴利,这些部位的外观虽然看不出异常,但即便高温烹饪,也无法完全杀死潜在病菌和毒素。

最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餐馆和外卖商家为了压低成本,也开始使用这类低价肉,消费者在外点的一碗肉丸汤,可能就是用这种特别部位加工而成的。

很多人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肉菜,一边还在称赞味道好,却完全不知背后的风险。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这些让人谈之色变的肉,到底是哪一部分?

直到曝光事件的后续调查公布,谜底才被彻底揭开,原来,很多被曝光的预制菜和肉制品,使用的都是一种名叫“槽头肉”的部位。

这个部位不仅价格低廉,更因为其特殊的位置,聚集了猪体内最危险的组织:淋巴结、甲状腺、脂肪瘤等。

也就是说,这些看似肥瘦相间的肉块,其实就是猪脖子与头部连接处的“槽头”。

这个部位不仅含有大量淋巴组织,还容易积累病菌、病毒和重金属,放血不净时,还会形成淤血,肉质颜色发暗,口感发硬。

有专家指出,猪的淋巴系统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专门过滤病菌和毒素,换句话说,这个部位本身就像一个“垃圾处理站”,如果吃进人体,就像是把猪身体里的垃圾直接吞进肚子里。

更糟糕的是,很多人根本分不出这部分肉,它的颜色偏灰,结构松散,有些还带有小颗粒和血丝,加上某些商家故意用重口味调料掩盖味道,消费者吃下肚后压根察觉不了异常。

央视调查时,有网友留言称,生肉还能分辨,熟肉真的是看不出来,,一些家庭主妇表示,以前图便宜买过几次肉馅,煮出来的肉丸总是煮不烂,吃起来像皮筋,现在才知道可能是槽头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曝光之后,正规厂家生产的梅菜扣肉销量也跟着暴跌,消费者已经对这类肉制品失去信任,即使是合格产品,也难以摆脱“槽头肉”的阴影。

除了槽头肉,猪体内还有一些器官同样不建议食用,比如猪肝、猪肺、猪肾,虽然这些器官在某些地方被视作美食,但从健康角度来看,它们容易积聚毒素、重金属和病菌。

特别是猪“小腰子”这一部位,属于激素分泌器官,经常食用可能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尤其对高血压人群不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

首先要做到不贪便宜,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正规商超、品牌电商、具有检疫合格证的摊位,才是相对安全的采购渠道。

其次要学会识别异常肉类,比如颜色发灰、结构疙瘩、味道刺鼻的肉块,建议直接丢弃,不要心存侥幸。

在烹饪方面,也要注意彻底加热,尤其是自制肉馅、肉丸等,一定要煮透炒熟,如果遇到口感异常、难以炖烂的肉类,一定要提高警惕。

这起事件之后,监管部门也加强了源头监管,对屠宰环节、肉类流通环节进行排查,不仅是猪肉,牛羊肉等也被纳入检查范围。

食品安全问题,绝不能只靠消费者“火眼金睛”,更需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

当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安全,网络舆论也在推动行业变革,希望未来的市场,能够让每一块肉都安心,每一口饭都放心。

信息来源:

2024-03-16 06:59 光明网 “淋巴肉”竟做成梅菜扣肉,厂家负责人:我不吃

2023-11-10 08:38 光明网 “这种肉宁可扔掉也别吃!多吃有风险,冰箱里有的话赶紧丢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美食   明令   猪肉   器官   我国   部位   消费者   肉馅   病菌   肉类   肉丸   重金属   毒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