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芽
今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展映了一组很特别的片子。
这些片子将镜头对准爱与矛盾交织的家人,对准承载生活和情绪的城市,对准高原上的游牧家族......用一种极其个人化的视角、区别于传统纪录片叙事的表达方式,呈现掌镜者眼中的自己与世界。
《再见阿理》的10分钟浓缩的是长达7年的记录,@神田优作用影像记录下爷爷因阿尔兹海默症而逐渐遗忘的过程,也发现了爷爷与阿理(奶奶)的故事;
《何以北京》的内核是一颗随性松弛的灵魂,@简凡用手机拍下北京街头,在看似平凡的画面里提炼出名为生活的诗;
《永驻黑暗》的创作者@夏果是一位盲人,虽然夏果的世界陷入黑暗,但第一视角的记录,让无数人看到了他看不到的风景;
这些片子来自非虚构短片特别展映单元——“人间短歌”,由小红书和FIRST青年电影展共同推出。9个故事里,没有宏大的社会命题,也没有刻意的升华,呈现的是创作者们最真实的感受。但正是这些从“我”出发的表达,反而触动了很多人藏在心底的情绪。
播映过程中,有人因爷爷那一句“2025年又见阿理”落泪,有人跟着简凡笑出了声,有人因为夏果撞上门而吸气。
“看完这个完全代入自己了,真的真的好想我爷爷”、“没有很煽情,但为什么这么想哭呢”、“我就是长江边长大的,看到好多就像看到自己家一样”......或分享个人故事、或表达看完的感受,小红书站内很多网友纷纷在作品评论区留言。
在人人都在谈流量,模版化视频如洪水般涌现的当下,真实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然而这些从“我”出发展开的故事,用藏在生活褶皱里的细节,拼凑出了生活本来的样子。这些内容不仅成为创作者的出口,也治愈、激励了无数有同样经历或感受的人。
在这次展映的片子里,家人是一个非常核心的主题。
除了记录爷爷的《再见阿理》,@阿游阿爽呀拍摄的《爹味元宇宙》则是将镜头瞄准了一位堪称“爹味代名词”的父亲,阿游的老爸老陈,在广东经营着一家烟茶酒商铺,和很多父亲一样,老陈喜欢在茶桌上讲大道理,总是将事业编视为最佳职业,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男人有着“深刻”的见解,也会理直气壮讲出“结婚用来冲喜”这种荒诞逻辑。
而与义正严辞输出观点的父亲相照映的,是总是围绕在厨房、餐桌、店里忙碌,沉默的母亲。
这种真实生活的浓缩,引起了很多拥有类似家庭背景的人的共鸣。“味太冲了,我爸也这样,啥正事不干但很喜欢点评时事”、“很有共鸣的神作,从小就觉得来自潮汕的大人特别是男大人有种诡异感”、“和我爸感觉很像,西北快60的大叔”,网友纷纷评论。
但《爹味元宇宙》并非一部纯批评的片子,本质上展现的是一种典型的东亚家庭,在片子结尾,老陈还是那个老陈,母亲仍然忙忙碌碌。但在不完美的关系里,大家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父子、母子间流淌的爱意。
“原生家庭”是当下持续的热点话题,但凡与之有关的话题,都很容易激发大家的表达。将镜头对准家人,其实就是在剖析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也是为什么《爹味元宇宙》能戳中大家的原因。
城市、地域也是此次展映中,很重要的一个叙事主题。
《长河随记》的创作者@胡庆渝以近一年的时间,沿着长江自驾,纪录下了与童年记忆重叠但又不一样的长江边。在胡庆渝的镜头里,长江成为时间的坐标,周边的人、风景、建筑都在快速变换。
地毯式的纪实拍摄,让胡庆渝清晰地感知到这种变化:重庆牛角沱有一块叫沙帽石的巨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步道;江边的烂尾楼一栋栋消失,再去就变成了一个休闲广场;去拍第二座长江大桥时,却遇到大桥正在拆除......
“我常常想去拍一样东西,到了那里才发现已经没有了”,因而“被拆掉的记忆”、“后知后觉的感情”成为胡庆渝创作的主线。“我不想讲述自己与长江的故事,希望做‘局外人’,记录长江边原始、野生的生命力”。
因此,胡庆渝也捕捉到了江边的新生,“背后是正在拆除的桥,但是前面是一个原住民的小女生,那座桥没了我其实有点悲伤,但是看见那个小女孩在那放气球,我觉得特别美。江边的人都是‘野生’的,和长江一样,不管怎么变都依然奔流不息。”
意识流怀旧叙事风的《南国幻灯会》里所展示的,是@草匠匠匠匠最想逃离,但又最想回去的家乡四川自贡。这里有熟悉的饭菜、看腻的灯会、还有曾经的自己,@草匠匠匠匠中式梦核打开了这些回忆,将时钟倒回到了1998年的某一天。
地域主题下并非一定是故乡,《何以北京》就是对他乡的呈现,@BAI猫镜头下的《神山康次》展现的则是另一个相对陌生的地域——位于玉树的扎芒牧区。这里有着千年游牧传统,如今只剩下十余户牧民,仁青一家就是其中一户。
曾在里支教的@BAI猫,一直关注着这片土地与生活在这里的人。“想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的强烈冲动,@BAI猫在2023年重返扎芒,在仁青家(当年支教时的学生)住了近一年,拍下了《神山康次》,记录牧民与自然共生的生活、仁青一家在几个牧场反复迁徙的过程。此前@BAI猫还在小红书上发起了“你看摄影助学计划”,通过相机让当地小孩拍摄下他们眼里的世界与瞬间,并在上海策展了“海拔4201.31m”的影像展。
也有创作者,选择将镜头对准自己的生活,和那些影响过自己人生轨迹的人。
《永驻黑暗》带大家走进盲人的视角,对于夏果来说,去吃一个新店的盖码饭都需要耗费很大的时间、精力。但即便永驻黑暗,夏果还是每天挎着运动相机出门,将遇见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林纬纬(@狮子Lion)带着相机回到了家乡小镇,在《长成》中记录下了曾经带自己看见“外面”世界的冯老师,正是十六年前冯老师带进校园的一台数码相机,给林纬纬埋下了用镜头去探索世界的种子。
但那个毕业起就留在乡镇教书、带别人“走出去”的青年教师,自己却反复困在自我怀疑、以及痛失亲人的遗憾里。“我一定要回去跟他好好聊聊,为他拍一个片子”,十六年后林纬纬将镜头对准冯老师,“就像冯老师小时候拍自己一样。”
发布后,《长成》在小红书获得很好的反响,冯老师也因这个片子被治愈,开始“走出去”,带着父亲的身份证去西藏朝圣、游历全国各地,弥补自己的遗憾。
虽然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上,只展映了9部作品。但在小红书上,这样的故事、创作、表达,正源源不断地发生,交织成持续进行的“人间短歌”,而无数个“我”的表达,最终拼凑出真实的生活,也形成了小红书“活人感”的社区底色。
回到创作本身,此次“人间短歌”展映不仅在内容上触动了观众,其表现手法也引发了行业内的探讨。
在场,是这些片子最为明显的一个创作特征。在传统的记录片叙事中,导演需要保持客观的观察视角,创作者往往藏在镜头背后,通过假装不在场来确保某种程度上的真实。但互联网平台自媒体创作者的涌现,让创作变成从“我”出发的延伸。
在《爹味元宇宙》里,创作者之一阿游成为推动故事的重要角色,父亲在茶桌侃侃而谈的时候,阿游就坐在镜头前景的位置。《再见阿理》《长成》《何以北京》几乎都是创作者从“我”出发进行的创作。
“当下年轻创作者多‘从身边的兴趣与关系出发’,不再追求传统纪录片的‘绝对客观旁观’,而是主动将自我放入作品中,关注与家人、城市、自然的关系,通过影像‘建立和调整与世界的连接’”。学者、导演梁君健在采访中表示,“他们从‘附近的生活’切入,在个体经验中挖掘普遍意义,让作品更具温度与共鸣感。”
另外一个特征在于,这些片子融合了各种元素,实拍、后期动画、照片等等,几乎所有可视化的内容,都能成为这些创作者的工具。
《南国幻灯会》就是一个强后期的意识流作品,@草匠匠匠匠用自己更擅长的方式完成了对“故乡”的叙事。“我并不完全认同非虚构必须严格遵守客观记录的原则,当摄影机或照相机被架设在某个位置时,这种设置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介入。创作方式完全取决于导演的个人意图和风格,我个人更喜欢那些带有导演强烈个人意识的非虚构影像。”
另外,这次展映的片子,也让观众看到了不同模式的创作逻辑。
有些创作是先记录、再提炼主题,例如《再见阿理》《长河随记》都是始于记录的冲动;有些是先有主题策划再去拍摄,如《爹味元宇宙》;还有区别于传统记录的视频散文,如《何以北京》。
但在纪实影片的创作中,这种主观视角、以及多元创作模式,是否会影响所谓的真实性?
映后论坛上,多位从业者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是当事人,甚至连‘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都难以辨认,那在影像作品中,‘绝对的真实’如何去确认呢?关键是影片创作者得想清楚:想传递什么给观众”,FIRST纪录片日推介人、演员杨子姗表示。
其实从片子中可以发现,从“我”出发的表达,在场本身就是一种真实。在《爹味元宇宙》中有一幕,是阿游表示“不想回去拍,不想看到他们(家人)”。这种挣扎,正好反映了东亚家庭中孩子面对家庭时拧巴的状态。
“本来没打算放这段,画质也不好,因为是真实的流露所以还是放进去了”,导演阿爽说。
再看其他作品,不论是强后期、还是纯实拍,是强叙事剪辑、还是视频散文,最终带给观众的,都是真实的故事和真切的感受。
“从传统视角,草匠的作品专家们觉得不是纪录片。但从小红书社区非虚构内容出发,我们觉得只要讲的是真实的故事,和真实生活相关,创作出发点和片子契合,就是非虚构”,小红书“人间短歌”单元策展人告诉我们。展映前期,小红书持续地与博主们进行沟通。
纪录片导演秦博正是被片子里真实的细节所打动,“毕竟是自己拍自己身边的人,我觉得他的生活细节就是踏实的,纪实类内容最终不就是因真而美嘛,艺术最重要的是抵达人心。”
FIRST青年电影展荣誉主席、「人间短歌」单元监制谢飞也感概,“数字技术的革命为年轻人,乃至未来的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条件。”
回头来看,基于小红书的自媒体创作反而拓展了“真实”的定义和范围,让创作更自由。“这次展映我们也是想让大家看到,小红书是有多样的人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红书“人间短歌”单元策展人表示。
“人间短歌”的另一个共同点,在于这些片子都是原汁原味的UGC。
背后的创作者们有着各样的职业背景,有穿搭博主,有工程设计师,也有离开原本职场从事自由摄影或创作的人。出于表达的冲动,这些创作者们纷纷拿起了相机、手机,用镜头解剖生活。
在社交平台兴起之时,UGC作为媒介变革的标志性内容被反复提及。随着大量PGC、OGC的涌入,UGC变的越发模糊不清。
然而互联网内容愈丰富,真正的UGC,即那些纯粹、野生的情感和表达就格外珍贵。
尤其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快速变迁的社会,和不确定性的生活。大家更渴望找到一个情绪出口,或通过自我表达、或在其他相似经历的笔记中。与此次“人间短歌”展映作品同样,那些能引发共鸣的自我表达,成为创作者和观看者共同的情感载体。
“我现在能连接到各地的陌生人,了解我根本没有办法想象的世界,这个体验很神奇”,简凡计划接下来继续做《何以》系列,“想做一个何以中国,还有一个体验人生的系列。”
夏果的评论区,有着无数条暖心的留言,“这个视频看的我尸斑都淡了”、“好感动”、“好可爱的男孩子,看的人心暖暖。”
很多人在《爹味元宇宙》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故事、甚至情绪,“一开始以为大家会评论这个片子,后来发现大家都是讲自己的故事,很多人透过这部片子投射了自己”,导演阿爽告诉我们。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真实的内容才能在互联网上连接人与人、人与生活、生活与意义。“我们之所以做非虚构展映,是因为小红书就是一个UGC的社区,UGC最重要的就是真实经历过,且有感而发的内容,因此做‘人生短歌’的过程,我们不太在意技术是否先进,更关注创作初心和片子的契合度,以及真实性”,小红书“人间短歌”单元策展人表示。
另一方面,真实有共鸣的UGC也悄无声息地激发着很多人的表达欲。
《再见阿理》的灵感就源自小红书其他用户的笔记,“去年春节,我刷到一位用户给病床上的爷爷戴上了vision pro,当时我就被打动了”,被启发后@神田优作请@刘洲洲帮忙复原了奶奶唯一的照片,记录下爷爷通过vision pro与奶奶的“相遇”,该条短片目前有近10万的点赞。
“发了短片后,我发现小红书上有很多记录自己爷爷奶奶的笔记,我记得有一位叫竹子酱的用户分享了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家照片”,这条笔记让@神田优下定决定来挽留爷爷的记忆。
《长成》里面的冯老师,也是因为这条片子决定“重启人生”。也有人在《何以北京》的评论区,留下了自己拍下的美好瞬间。
前文提到,在这些片子的评论区,大家都留下了自己的故事,这也是被激发的表达。
用真实的表达,引发情绪共鸣,再激发创作。小红书的所谓的“活人感”内容生态,正是在这种往复的正向循环中建立起来。“这个展映的目的,也是想告诉用户你可以真实地袒露自己,不论是3分钟还是10分钟,这是一个特别欢迎大家真实表达自己的地方”,小红书“人间短歌”单元策展人表示。在此之前,小红书也联合第七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推出了“于我之上”特别展映单元,展映了10部小红书用户制作的非虚构短片。
展映落下帷幕,但非虚构创作不会结束。在小红书,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用户正在加入这场返璞归真的UGC创作,以“我”为起点、以“真”为内核,继续书写着不一样的“人间短歌”。正如阿游所言,“在这个时代,表达属于所有人。”
这篇文章讲的是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上的一个特别单元——“人间短歌”,展映了9部由小红书用户创作的短片。这些片子没有宏大主题,而是用真实、细腻的视角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却意外打动了很多观众。
1. 这些短片为什么特别?
它们拍的都是一些“小故事”,但特别真实:
《再见阿理》:记录爷爷患阿尔兹海默症后逐渐遗忘奶奶的过程,最后用VR技术让爷爷“再见”奶奶一面,很多人看哭了。
《爹味元宇宙》:拍一个爱讲大道理的广东老爸,既吐槽他的“爹味”,也展现家庭中隐藏的爱。
《永驻黑暗》:盲人创作者夏果用第一视角记录自己的生活,虽然看不见,但他的影像让观众“看见”了他的世界。
2. 为什么能打动观众?
因为这些片子拍的都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观众能从中看到自己:
有人因为《再见阿理》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
有人因为《爹味元宇宙》联想到自己的“同款老爸”;
有人被《何以北京》里街头随拍的“生活诗意”治愈。
3. 这些短片是怎么拍出来的?
和传统纪录片不同,这些创作者更“任性”:
不追求“客观”:比如《爹味元宇宙》的导演就是片中被吐槽老爸的女儿,她直接出镜,甚至把自己“不想拍家人”的纠结也剪进去了。
什么工具都用:手机、运动相机、动画、老照片……怎么顺手怎么来。
先拍再想主题:比如《长河随记》的导演原本只是想记录长江边的变化,拍着拍着才找到“消失的记忆”这个主题。
4. 为什么小红书要做这个展映?
因为这些短片代表了小红书的“活人感”——真实、有温度的内容。
它们不是专业团队拍的,而是普通用户用手机或相机记录的自己的生活。
它们没有刻意煽情或说教,但反而能让人共鸣。
它们证明了一点:真实的故事,比华丽的制作更能打动人。
总结: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
这些短片告诉我们:
好故事不一定需要大制作,一部手机、一段真实经历就够了。
“真实”比“完美”更重要,哪怕画面粗糙、剪辑简单,只要情感真挚,就能打动人心。
每个人都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你的故事可能正是别人需要的治愈。
就像《爹味元宇宙》的导演说的:“在这个时代,表达属于所有人。”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