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解放书单

公元1500年前后,历史的齿轮开始加速运转,大航海时代揭幕,东西方频繁接触,欧洲人四处拓展殖民地,美洲白银源源不断流向亚洲,全球经济开始互动。公元1800年前后,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欧洲开始工业革命,技术进步使得全球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上这些我们熟悉的故事都是主流的历史叙事,同时也是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

今天的学者必定要追问,在欧洲人到来之前,亚洲各个地区真的就缺乏联系,只是一个个孤岛吗?抛开欧洲历史学家的记录,东南亚各个地区本土的历史学家又会如何讲述自己和周边区域的故事?澳大利亚学者冈恩出于这样的考虑,撰写了《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这本书。他决心要撰写一本“去中心化”的世界区域史,因为单单是东亚和东南亚,就有“一百条边界,一百种视角”。他的目的不是告诉我们更多冷门知识,而是要带我们改变视角。

冈恩教授在澳大利亚求学,又曾在老挝、文莱、新加坡及中国澳门等地任教,现为日本长崎大学经济学院名誉教授。这种多元背景对于研究者很有帮助,可以不断以他者眼光审视自己的研究。就以长崎为例,今天的长崎只是个几十万人口的小城市,观光客也很少会想到去那里旅游。但在过去几百年里,这里可一直是东亚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直接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历史。

长崎一带的海岛城市对于中国很关键。在明朝的大多数时间里,中日之间的贸易都处于灰色地带,一会儿合法、一会儿非法,从未断绝也从未得到保障。这种贸易关系称得上高风险高收益,所以在两国之间从事贸易的人群结构也很复杂。他们有时被认为是商人,有时又被认为是海盗。很多走投无路的人也会选择这个行当。为了自保,他们一般拥有强大的军事武装,长崎就是他们重要的落脚点。这里距离中国很近,汇聚了大量中国人,今天我们仍能在长崎看到“唐人屋敷”遗迹。

同时,长崎也是日本面向西方的开放前沿。德川幕府在1633年颁布锁国令,禁止日本与西方的一切接触,仅仅留下一个窗口,那就是长崎。长崎港内有一片人工岛,名为出岛。幕府规定,荷兰商人只能在出岛上生活和贸易。正是这个小岛,成为此后数百年里日本与西方文化接触互动的关键节点,日本的“兰学”就源于此地。到了今天,出岛早已和长崎的土地连成一体,不再是一个岛。

作者提醒我们,在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也不要误入东方中心主义的陷阱。长崎这样的城市,不仅对于日本、中国和荷兰很重要,对于亚洲其他地方也有意义。比如日本和暹罗(也就是今天的泰国)始终保持政治和经济联系。西方人前往日本时,往往会经过暹罗,所以暹罗有一批与长崎有关的日本移民常住,甚至有些日本移民在暹罗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又比如在明朝封锁中日之间贸易的时期,长崎商人设法找到了越南商人,在会安等沿海城市与越南商人进行转口贸易,绕开了中国的贸易禁令。

如果视野更开阔一些,还能看到更多隐秘线索。德川幕府之所以要发布锁国令,主要是防止基督教信仰对日本的渗透。当时日本九州一带已有数量众多的基督徒,他们在幕府强制下被迫放弃信仰。有一部分基督徒前往人迹罕至的荒岛隐居,或者用其他形式隐藏自己真正的信仰,也被称作“隐匿基督徒”。这些隐匿基督徒的身份直到明治时期才被承认。今天长崎一带隐匿的基督徒的生活遗迹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基督徒背井离乡,前往澳门或者柬埔寨。澳门是葡萄牙人的地盘,有信仰自由,但容易受到日本干预,难以久居。而远道前往柬埔寨的日本人,勇敢地结成一个团体,在当地从事贸易和海盗生涯,被当地人称作“不敢回国的土匪”。

所以小小的长崎,就可以把周边那么多国家的历史串联起来。长崎的历史不仅属于日本,也属于中国、属于荷兰、属于泰国和柬埔寨,只有在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域史叙述中才能得到理解。这样的故事远不止在长崎发生,而是在亚洲的各个角落不断上演。

作者在《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一开篇就指出,亚洲尤其东南亚,一直处于中国、印度以及后来的阿拉伯各个帝国的交互影响之下。以今天印尼爪哇岛上的日惹为例,这里有婆罗浮屠遗址,非常壮观,是典型的后期大乘佛教遗址。修建这个寺院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显示出佛教对于这片区域的影响。就在它的附近,又有普兰巴南遗址,时间略晚于婆罗浮屠,却是典型的印度教神庙群遗址。普兰巴南的建设,表明执政者的宗教信仰已经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必定是外来的。这些耗费巨大的建筑奇观后来都被废弃了。数百年后,爪哇岛逐步伊斯兰化。又过数百年,新来的欧洲探险者在丛林中重新发现了婆罗浮屠和普兰巴南。

今天有很多人去日惹参观遗址,会惊讶地感受到它们与柬埔寨、印度、泰国众多寺院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难准确描述,有点像但又有点不像。这并非错觉,不同地区的寺院建造确实兼有外来影响和本土传统,甚至可能有大量“外国”工匠技师参与其中。东南亚天气湿热,不利于文字保存,所以各地留下的文字记录不多。但这些石头遗迹默默地确认了东南亚各区域的频繁互动,是一种无声而有力的证言。当代历史学者开始采集不同来源的证据,有的写在纸上,有的变成了石头,一起证明区域互动的悠久历史。

全球史是当下历史研究的显学,主张用不同线索把广大区域的历史串联起来,很多西方学者正投身其中。本书作者也认为,全球史视角不仅可用于非洲、印度和各大洋地区,也可用于东亚和东南亚。我们不应天真地从西方出发看世界,必须试着从中国出发看世界。这样也不够,还要从日本出发、从泰国出发、从印尼出发……从各地区出发看世界。每次换一个视角,就能看到一点新东西,对于世界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这也是不断书写历史的意义所在。(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澳]杰弗里·C.冈恩 著

孔昱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原标题:《第33期解放书单|一百条边界,一百种视角》

栏目主编:王一 文字编辑:王一

来源:作者:梁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4

标签:暹罗   巴南   普兰   长崎   书单   东南亚   历史   亚洲   基督徒   日本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