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终结石油时代!中国核聚变迎来大突破,一升海水抵300升汽油

10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介绍中国核聚变前景时,明确说了咱们的核聚变技术可能会在2030年实现发电。

现在再看实际进展,确实没让人失望,中国核聚变装置已经完成了1亿度1000秒的高质量稳定燃烧,这个水平在全球都是遥遥领先的。

可能有人对“1亿度”没概念,咱这么说吧,这是太阳核心温度的十倍!

太阳靠核聚变发光发热,支撑了整个太阳系,现在咱们能在实验室里把温度提到太阳核心的十倍,还能维持1000秒稳定燃烧,这就意味着咱们基本摸透了跟太阳一样的能量获取方式。

掌握了这种宇宙里最基础的能量来源,人类以后用能源的方式,肯定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的突破

10 月底,外交部集中发言人毛宁介绍中国 “人造太阳” 那阵儿,主要展示了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

而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又称“BEST项目”,说白了就是核聚变。

以前这类技术突破多藏在学术期刊里,现在敢摆上台面说,足见咱们对技术成熟度的底气。

事实也是如此,今年3月,成都环流三号就实现了 “双亿度” 稳态运行。

主持人介绍的合肥 BEST 装置更是刚完成核心部件精准安装,如今还在进行招标。

据说,2027年BEST 装置竣工后,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这可不得了。

毕竟国际上的 ITER 计划造了半天,造价超 220 亿欧元还超支 4 倍,还预计2040年以后才能发电,咱这不比它强?

更别说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实力,钨铜复合偏滤器能扛住每平方米 10 兆瓦的热负荷,自主研发的超导带材比指甲盖大的面积能扛 19 吨重量。

这些都说明咱们不是搞理论空谈,2030年该装置实现发电已经是触手可及的未来。

而且商业化的路子现在也提前规划得很清晰,2027 年先让 BEST 搞出发电演示,2030 年 CFETR 堆就能实现 200 兆瓦功率,到 2040 年就能规模化用起来。

如今产业链已经动起来了,合肥周边 60 家企业围着聚变技术转,西部超导、安泰科技这些公司早开始供货核心部件,河钢集团还专门定制了能扛 - 196℃低温的特种钢板。

以前总听人说核聚变 “永远差 50 年”,好像核聚变只会是小说中才会出现的高科技,现在有明确时间表和产业撑着,咱观念真该改改了。

说不定,不久的将来,核聚变电站就跟隔壁楼上的天线一样常见了。

不过,在此之前,咱得先了解一下,这核聚变装置有多厉害,别到时候身边出现核聚变装置了,反应不过来。

能源潜力有多夸张

说核聚变是 “能源天花板” 真不是吹的,尤其想到海水里藏的能量,更觉得夸张。

咱都知道核聚变发电用的是海水里的氘对吧?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每升海水里含 30 毫克氘,而仅仅这些氘聚变释放的能量就抵得上 300 升汽油 。

换算成更实在的说法,一立方米海水相当于 246 吨汽油,全球 137 亿亿立方米海水,够人类按现在的用法用 26 万年。

要知道人类有记载的历史才几千年,这简直是 “一次性充电,终身续航” 的节奏。

更妙的是氘从海水里提炼就行,燃料不愁,而且就算不用海水,氚也能靠锂增殖出来,月球上全是锂矿,等于给人类备了个 “星际能源仓库”。

这可是能源上的大助力,毕竟算算咱们现在的能源难处,就知道这潜力多急需。

首先是咱冬天用的煤,是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虽然地下还有不少,但截至2024年底,全球煤炭储量约为1.07万亿吨,越挖越少。

2023 年一年,全球共烧了 211 亿吨标准煤,可以预见煤资源迟早见底。

还有石油、天然气,这些也是咱们主要使用的能源,也是不可再生的。

想想看,平时用的煤气灶换成了电磁炉,中东一有点动荡油价就跳涨,就知道,这些能源咱有多缺了。

而且烧这些燃料排的二氧化碳,还会让极端天气越来越多。

咱们平时开车加油心疼钱,冬天暖气开久了就盯着电表看,本质上都是被 “能源卡脖子”。

更头疼的是能源利用还特低效,煤电转化率才 30% 左右,风电光伏靠天吃饭,晚上没风没太阳就歇菜,储能成本还高得吓人。​

而核聚变刚好把这些毛病全治了。

它反应完就剩氦气,既没有碳排放,也没有核裂变那种要存几万年的废料,顶多有点短半衰期废物,比现在的核电站安全多了。

而且不管刮风下雨,24 小时都能稳定发电,作为 “基荷电力” 能稳稳顶起整个电网,不像风电光伏那样看天脸色。

最关键的是能实现 “燃料自由”,以后不用再看石油输出国脸色,也不用为了抢天然气搞地缘博弈。

这么一比,传统能源简直像老旧的功能机,核聚变才是智能手机级别的突破。

虽说现在还没法直接用上聚变电,但普通人的生活早晚会被这技术彻底改变。

对普通人有啥影响?

对普通人来说,最直接的益处就是 “钱包减负”,一克氘氚燃料聚变释放的能量,够一个年用电三千度的家庭用三十年,燃料成本还低到几乎可以忽略。

到时候电价肯定会大幅下降。

电动车充电可能像充自来水一样便宜,家里开空调、电暖气再也不用心疼账单。

还有海水淡化成本也会暴跌,缺水地区的朋友随时能用上干净水。

环境也会跟着变好,煤电、燃油车少了,雾霾天肯定越来越少,夏天的极端高温或许也能缓解,这才是真的 “生活更安心”。​

不过话说回来,商业化确实还有段距离,急不来。

现在还卡在上不去的技术关:比如等离子体要在 1 亿℃下稳定约束几小时,目前 EAST 刚破千秒纪录,这就像在飓风中稳住烛火还得持续烧几小时,难度可想而知;

反应堆内壁得扛住 14MeV 的中子轰击,现在的钢材辐照后会肿胀,寿命根本不够用。

更别说氚燃料现在全球才 25 公斤,一台反应堆一年就要用 50 公斤,得先解决 “燃料自给” 问题。这些都不是三五年能搞定的,得慢慢磨。​

但希望是真的大,这点必须给咱们国家点个赞。

别的不说,中国现在是多条路线一起冲,官方在搞氘氚路线,新奥集团这些民营公司还在攻更清洁的氢硼路线,相当于给技术突破上了 “双保险”。

而且进度比预想的快,2025 年 EAST 刚破千秒纪录,BEST 装置也提前两个月开工,产业链上 16 家 A 股公司都已经进场。

这比很多国家单打独斗强太多。

据报道, 2030 年能点亮 “核聚变灯”,我觉得靠谱 毕竟咱们这几年的突破已经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剩下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想想都觉得有盼头。​

信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科技   中国   汽油   海水   石油   时代   聚变   能源   装置   燃料   技术   太阳   能量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