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这几年,有些人开始频繁把中药当保健品吃,觉得只要是“中药”,就天然无害,吃了总比不吃强。
这种想法其实不太对路。
市场上确实有一些常用的中药,背后隐藏的风险并不小,特别是针对肾脏这个器官。
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他们吃的那些药,正在一点点改变肾的代谢功能。
有些伤害是慢性的,症状不明显,但一旦形成,后果难以逆转。
比如说有一种中药叫“雷公藤”,很多人拿它来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它确实能消炎、止痛,但这个药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雷公藤内酯,研究显示,这种成分会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减少关节炎症反应,听起来很有用,可问题也出在这上面。
长期使用会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功能会一点点下滑。
数据显示,一项涵盖26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横断面调查中,服用雷公藤时间超过6个月的患者,肾功能异常发生率达到了19.2%,远高于未使用者的5.8%。
这还不是极端个案,而是大样本数据。
有人可能觉得,既然有医生开的药方,那就放心吃,其实这种依赖很容易变成一种惯性,而惯性一旦成了日常,就容易忽略背后的代谢压力。
还有一个药,叫做“甘草”。
这名字听起来温和,甚至有人拿它泡水喝,当茶喝。
甘草里头的甘草酸成分,会影响体内的钾钠平衡,导致低钾血症。
一旦血钾低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也会变差,肾单位长时间处于电解质紊乱状态,慢慢就可能出问题了。
有些人吃甘草是为了缓解胃酸、咳嗽,但却忽视了一个基础的前提——电解质的调控是身体代谢最基础的环节之一,不能随便干预。
更让人意外的是,有研究发现,即使是每日摄入量低于50克的甘草制剂,只要持续时间超过两个月,依旧有12.7%的使用者出现了轻度到中度的肾功能异常。
在一些老年群体中,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
第三种药,更让人防不胜防,是“附子”。
附子是乌头类植物的加工品,主打温阳散寒,经常被用于寒性体质的调理方中。
附子的毒性历史非常悠久,它的毒性主要来源于生物碱成分——乌头碱。
这种成分不仅能导致心律失常,还会对肾小球和肾小管造成直接的毒性反应。
短期大量服用可能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而长期小剂量摄入,则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球基底膜受损。
在一些农村地区,使用附子煮汤进补的习惯至今仍存,但相关的肾损伤案例逐年增加。
吉林大学一项临床毒理调查显示,附子中毒相关的急性肾损伤病例中,54%的人是在无医生指导下自行服用引起的。
大家一直都在说,肾脏是“沉默器官”,它坏掉之前几乎不会说话。
可是这种沉默并不代表安全,而是意味着一旦出问题,身体就没有多少回旋余地了。
肾功能损伤不像肝损伤那样容易逆转。
很多时候,肾功能一旦下降,基本就要终身监测、干预、控制。
中药的问题不在于“毒”,而在于“量”和“时间”,很多人吃中药完全没有周期概念,
长期不间断服用某种药物,是在给身体增加不必要的代谢任务,尤其是肾脏,它是处理药物代谢产物的主要器官。
如果药物代谢负担一直居高不下,就算一开始没症状,也可能在某一天突然被检出肌酐升高、蛋白尿、夜尿频繁等问题。
很多人以为,慢性肾病是糖尿病、高血压引起的,中药这种“天然物”应该是安全的。
但研究已经指出,中药相关性肾病在亚洲地区的慢性肾病中占比超过9%。
特别是那些标榜“滋补、养生”的制剂,风险点并不比西药低。
甚至在某些病例中,中药引发的肾损伤表现更为隐蔽、复杂。
长期的低剂量摄入不会立刻表现为肾衰竭,但会一点一点侵蚀肾脏的代谢功能。
人对药效的感知往往是靠“感觉”,但肾脏的问题恰恰不会有“感觉”,这就给了问题缓慢生长的机会。
这个话题绕不开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对中药的信任往往超出了理性判断?其实不难理解,这背后是对“自然”两个字的误解。
自然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安全的,毒蘑菇是自然的,砒霜也是天然矿物。
安全的关键从来都不是“来源”,而是“剂量、频率、适应症”。
中药不是保健食品,它和西药一样,都要依赖严谨的药理基础和用药逻辑。
现实中却有太多人跳过这一步,直接根据亲戚邻居的建议、公众号文章的推荐,开始服药。
这种“口口相传”的草率,其实是现代医疗体系最难控的一环。
说到底,肾脏的健康和生活中的决策质量密切相关。
人们总是容易忽视那些看起来不痛不痒的小习惯、小药方。
很多人喝含甘草的凉茶当水喝,自己煮含附子的补汤给家人喝,买来雷公藤药丸长期吃。
表面上是为了健康,实际上却是在透支器官功能。
这种悖论是当前健康观念中的一个盲区——“为了变好”,而做了“伤害”的事。
更吊诡的是,许多相关的风险信息并不会印在说明书上,因为它们往往来源于大样本、长期跟踪的研究,不是厂商愿意承认的短期副作用。
这里得多说一句,肾功能损伤的危险性不仅在于肾本身,还在于它对全身代谢的连锁反应。
肾脏一旦出问题,钙磷代谢、电解质平衡、酸碱状态、红细胞生成全部都会跟着紊乱。
一个轻微的肾功能下降,有时需要三科医生一起看——肾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
肾是一个系统的核心节点,任何“天然药物”的滥用,都可能直接打乱整个代谢轴。
这个问题如果不被广泛认识,未来的慢性病谱系中,中药相关性疾病的比例只会越来越高。
其实,这背后还藏着一个被忽略的事实:绝大多数人在服用中药时,并不会进行肾功能监测。
连最基础的尿蛋白检查都没做过,就开始连吃好几个月。
现代医疗体系里,任何一种慢病的用药都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但中药用得越多的人,反而越不习惯这些监控机制。
很多人甚至觉得,中药“只会调理”,不可能伤肾。
这种不对称的信息认知,才是目前中药使用中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吃药,并不是因为生病了,而是想抓住一种掌控感。吃下去的东西,似乎就代表对健康有了一种主动权。
而这种“主动”,其实建立在对医学知识的误读上。中药也好,西药也好,不是生活的中心,它们只是工具。
在没有明确适应症的情况下,把工具当成生活方式,是一种误判。肾脏不是用来测试信仰的,它需要的是精确、节制和敬畏。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高雪岩,王文全,魏胜利,等.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2695-2700.
更新时间:2025-05-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