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一冬天都不生病?小雪养生守住这“三点”,一冬病不沾!

11月22日,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二个节气——小雪。这也意味着,真正的寒冬来了!据中国天气网报道,11月23日至25日,我们又将迎来一股较强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北方将降温6~8℃(局地降温可达10~12℃)、南方将降温4~6℃。

随着小雪到来,寒潮将会更加活跃,此时万物逐渐敛藏。人体的气血也顺应自然,由外向内收拢,进入“冬藏”模式。《黄帝内经》中强调:“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所以,小雪养生的核心——藏!

小雪“三候”,居然藏着冬季养生智慧

你可能不知道,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每一候都蕴含着老祖宗的养生智慧:

1️⃣ 第一候:虹藏不见——阳气内收,重点养肾

小雪之后,气温明显下降,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雪,彩虹也“藏”起来了。我们体内的阳气,也由体表向内收敛。中医认为“肾主封藏”,所以冬天护肾就是守护健康的根本。

暖肾小妙招:搓腰暖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洋在生命时报刊文介绍,“搓腰暖肾”是最简单易行的护肾方法。将两手掌心快速对搓,直至发热发烫,随即敷于后腰两侧的肾俞穴(俗称“腰眼”)处,掌心紧贴皮肤,上下往返轻柔搓摩,直至局部感到温暖舒适为宜。最好在晨起后或睡前进行,长期坚持能有效改善腰部血液循环,为身体储蓄满满的阳气。②

2️⃣ 第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情绪低落,多晒太阳

小雪时节,天地之气逐渐“闭塞”。加上昼短夜长,人也容易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因此,小雪之后要特别注意情绪的调节。

暖心情建议:多晒太阳。建议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多晒太阳,不仅能有效驱散阴寒郁闷之气,更有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提升免疫力③。另外,多与家人朋友交流,让心情也“暖和”起来。

3️⃣ 第三候:闭塞而成冬——全面防寒,护住头颈

当天地之气彻底收敛闭塞,寒冬便真正降临。大幅降温后,人体毛孔紧闭御寒,血液循环也会相对减缓。“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风寒最易侵袭体表引发感冒,同时也是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防寒的重点:头和脖子。外出时要着重护好头部、颈部,佩戴帽子和围脖,帽子尽量选择能护住前额的。头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应先到室内慢慢消汗,避免冷风直吹。

小雪养生记住这“三点”,整个冬天不生病

顺应“冬藏”的自然规律,从起居、饮食、运动三方面入手,做到这3个“一点”,整个冬天不生病!

✅ 1. 日常起居:“懒”一点

一到冬天就想赖床?其实这可能不是懒,是身体在顺应天时。冬季昼短夜长,褪黑素分泌增多,生物钟会自然偏向“多休息”。冬季白天短、夜晚长,人们习惯根据光线明暗变化来调整作息,但冬季的变化会让生物钟“混乱”。褪黑素分泌随着夜晚延长而增加,让人更容易赖床。因此,小雪后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保证充足的睡眠。

起床记住“慢三步”:睡醒后别急着下床,先睁眼躺5分钟,放空大脑;再慢慢坐起来,在床边缓1~2分钟;最后再起身活动,避免突然体位变化引发不适。

✅ 2. 健康饮食:“补”一点

冬季饮食讲究“温补”而非“燥热”,要兼顾滋阴潜阳与润燥。天冷需热量抵御严寒,但干燥的气候又怕上火,因此“温润”才是关键。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肾病科主治中医师黄艳华2024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指出,小雪时节,人体需要更多的热量来抵御寒冷,因此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可适当进食羊肉、桂圆、大枣等温性食物,也可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板栗、山药、芡实、核桃、猪腰等。

推荐尝试羊肉炖萝卜、板栗炖牛肉、蒸山药等,都是适合冬天的滋补美味。

✅ 3. 适当运动:“慢”一点

冬季运动最怕“大汗淋漓”,出汗过多会耗伤阳气,运动后吹风还易感冒。小雪后的运动,应以“舒展筋骨、促进循环”为目的,动作舒缓、运动量适中就好。

阳光充足的午后,打一套太极拳、八段锦,动作舒缓不耗气;或慢走30~40分钟,直到身体微微发热、尚未出汗便停止。如果在室内,可以进行简单的瑜伽拉伸、关节活动,能缓解寒冷带来的肌肉僵硬,让气血流通更顺畅。(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养生   小雪   守住   冬天   阳气   冬季   闭塞   身体   体表   帽子   山药   生物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