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FMC)经特朗普政府授权,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启动对全球航运咽喉要道的审查。这项审查旨在对全球七大国际海运咽喉要道,包括北极航道、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信息进行收集,以确定外国政府、集装箱运输公司、船东、散装货物经营者和不定期货船经营者是否存在对全球供应链以及美国航运业造成不利影响的法规、政策或做法等。结合此前特朗普政府推出的新版《船舶法案》,七国集团联合发布的《关于海上安全与繁荣的宣言》以及对华实施的“301调查报告”听证会,显然,美国此举在借“全球航道审查”之名,行美国“航运霸权”之实,意即在海运业、供应链等方面打压遏制中国。
一、美国启动“航道审查”的内在逻辑
美国全球七大国际航道审查行动,是其重塑全球海运权力格局、遏制中国航运影响力的关键举措。为此,美国针对“通行费透明度”、“紧急应变机制”等六个问题设定专案质询清单。FMC有权通过调查听证会、传票及证词证据等手段,要求外籍船舶船东或经营者提交详尽报告、营运数据及书面回应,并由其承担举证责任。若航运主体被FMC判定因船舶调配或航线规划不当引发港口拥堵,则将面临限制、禁止入港、扣留船舶乃至排除未来入港资格等措施。这一行动表面以“供应链安全”和“规则维护”为名,实则是一套系统性战略的组成部分,其内在逻辑可从战略目标、经济竞争及政治需求等多维度解析。
(一)战略逻辑:遏制中国崛起,重构地缘格局
美国将航道审查与《船舶法案》、301调查等政策联动,核心目标是削弱中国在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七大国际海运咽喉要道承载全球80%的大宗商品运输。其中,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中国80%石油进口通道)、巴拿马运河(中拉贸易枢纽)是中国经济命脉;苏伊士运河、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构成了对欧洲大陆的海上“封锁线”,使其直接沦为“内陆地区”;北极航道是东亚/东南亚与北欧/西欧海上运输距离最短的航线,被美国称为“战略竞争的潜在走廊和潜在战略通道”。美国启动航道审查的目的一方面控制中国经济与能源的命脉,助推特朗普政府实施对华全面竞争,另一方面裹挟、威逼利诱欧洲,并通过“长臂管辖”手段,联手遏制我国发展。
(二)经济逻辑:保护本土产业,压制中国竞争优势
美国启动“航道审查”的经济逻辑在于通过重构全球供应链规则扭转中美产业竞争态势,其本质是以“国家安全”之名行“产业保护”之实。美国造船业自二战后从全球第一跌至第19位,商业船厂暴跌70%,仅占世界商船生产的1%份额。而中国通过“军民融合”政策提高造船技术,在2022年占据全球造船份额的47%。美国造船业的衰落与中国造船业的崛起形成鲜明对比,成为经济竞争的直接导火索。美国以“航道审查”为切入点,通过物流网络实施“经济胁迫”,旨在贯彻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目标,保护本土企业,切断中国对供应链数据的掌控,以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
(三)政治逻辑:国内产业复兴与选举需求驱动
特朗普政府将“对抗中国”作为核心竞选策略,通过强硬航运政策促进国内产业复兴,迎合保护主义选民,转移国内经济矛盾。美国在2024年12月出台的新版《船舶法案》中提到,政府每年拨款3.5亿美元扶持船舶建造,打算10年内将美籍商业船队的规模从目前的80艘扩展至250艘。李嘉诚向贝莱德出售港口、美军轰炸胡塞武装、计划根据《防扩散安全倡议》拦截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伊朗船只等事件,意即配合国际航道审查行动,占据全球供应链枢纽,在压制中国获取发展空间的同时通过“速效成果”巩固选民支持。
二、美国启动“航道审查”的影响分析
美国启动“航道审查”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一系列政治、军事、资本运作高度配合,形成对全球供应链的系统性干预。即美国通过《船舶法案》变相剥夺中国船企承运美国进出口货物的机会,与“航道审查”形成“规则+实体”双重打压;通过以“反恐”“航行自由”为名强化对关键航道的军事存在,为“航道审查”中的“安全合规”要求铺垫合法性;通过资本并购直接控制中国依赖的贸易中转站(如巴拿马运河),为“航道审查”提供实体抓手。其行动已形成“资本-军事-法律”联动攻势,直接威胁我国的能源、经济、政治安全。
(一)战略威胁:能源与贸易通道的潜在“卡脖子”风险
在能源安全与贸易通道方面,美国通过审查航道运营、增加军事存在(如在巴拿马运河附近部署)及资本并购(如贝莱德收购李嘉诚旗下43个港口)等方式加强对关键航道的控制。这直接导致中国能源与贸易通道面临潜在的“卡脖子”风险。同时,当前北极航道因气候变暖成为战略新焦点,美国试图通过审查提前布局,阻止中国通过该航道缩短东亚至欧洲的运输距离,从而使中国的全球能源、贸易多元化战略面临严峻挑战。
(二)经济冲击:航运成本上升与造船业受压迫
在经济层面,美国通过“航道审查”以莫须有的“国家安全”为由实施“长臂管辖”。这一系列举措将进一步延长我国船舶的运输周期与成本,从而直接抬高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挤压利润空间,削弱国际竞争力。同时,美国此举亦可能动摇中国造船业的全球主导地位,甚至间接影响海军舰艇建造的军民融合进程。
(三)政治围堵:“去中国化”供应链联盟的风险挑战
在政治层面,美国将航道审查与七国集团《海上安全宣言》结合,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联盟,形成对华围堵的海上网络。其通过政治施压迫使东南亚、欧洲国家在中美间选边站,削弱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基础,进一步强化海运信息控制。同时,美国可能滥用“长臂管辖”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甚至推动国际海事规则修改,将中国排除在标准制定之外。
三、美国启动“航道审查”的破局路径
破局美国“航道审查”需以“硬技术突破+软规则重构+巧实力分化”为核心,通过强化航道多元化布局、加强技术突围与规则博弈、深化全球多边合作,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全球航运秩序的质变。
(一)强化航道多元化布局,降低单一通道依赖
中国需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陆海联动,扩大中欧班列、中老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等陆路运输网络,分散对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等关键航道的依赖。同时,通过加强与俄罗斯联系,共同投资北极航道沿线港口,深化“冰上丝绸之路”合作,抢占北极航道开发先机。针对美国资本并购港口的行动,中国可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强化港口合作,构建自主可控的全球物流节点网络,形成对美国航道控制的战略对冲。
(二)加强技术突围与规则博弈,打破美国垄断优势
在技术层面,中国需加速推进北斗导航系统覆盖全球航运,突破美国GPS系统的技术垄断;发展自动化码头、无人货轮和绿色船舶技术,降低对西方航运技术的依赖。在规则层面,联合国际海事组织(IMO)、世贸组织(WTO)等平台,推动建立公平透明的全球航运规则体系,揭露美国“长臂管辖”的单边主义本质。针对美国“301调查”和港口费制裁,中国可依据国际法发起反诉讼,并推动金砖国家、东盟等机制建立联合反制联盟。
(三)深化全球多边合作,瓦解美国“去中国化”联盟
通过外交与经贸合作分化美国围堵阵营:对欧洲国家,强调中欧供应链互补性,如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利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化解其对美国航道审查的盲从;对东南亚国家,深化RCEP框架下的港口共建与关税优惠,巩固区域合作基本盘;对拉美与非洲,通过基建投资和资源合作强化利益绑定,瓦解美国在拉美、非洲地区的分化图谋。同时,联合俄罗斯、伊朗等受美国制裁国家,推动“非美元结算”的航运贸易体系,以削弱美国金融霸权对航道的控制力。
四、结论
美国“航道审查”本质是霸权逻辑下的地缘经济围剿,其单边主义行动已引发全球供应链动荡和盟友内部矛盾。短期内,中国面临能源安全、航运成本上升等风险;长期看,美国的单边主义可能加速全球供应链多极化,反而为中国提供重构规则的机会。为此,中国需以系统思维应对,通过多元化布局和技术反制降低风险,以多边合作与规则重构瓦解美国霸权根基,从而推动全球航运体系从“单极控制”向“多极共治”转型。
本文作者
徐吕子,西南政法大学白仄战略研究院讲师;
陈晨,西南政法大学白仄战略研究院研究人员。
END
编辑| 吕梦婷
责编| 常宇豪
审核| 倪春乐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