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钩随笔
很多爸爸总以为:只要不吼孩子、不缺钱、不添乱,就算是好爸爸了。
可事实上,毁掉一个孩子,不一定靠暴力,也不需要责骂——一次次“无声的缺席”就够了。
最近,邻居王姐在家长群里说:“我家孩子性格越来越怪,问题根源其实是他爸从来不觉得育儿跟他有关系。”
这话一出,群里几十位妈妈炸了锅。
而我也沉默了很久。作为一个爸爸,我曾经也是那个总说“我工作忙”“我不擅长”的人,习惯性地把育儿的主导权交给妻子。
直到有一天,我才真正意识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姿态,决定了一个孩子看世界的方式。
很多家庭中,爸爸像“审判官”一样:
看似没有指责,但那种只在意结果、漠视过程的态度,其实比责骂更伤人。
你不说话,孩子以为你默认;
你不参与,孩子以为你不重要;
你不回应,孩子以为自己不值得被倾听。
一个父亲的“情绪缺席”,会让孩子渐渐学会压抑自己。
我曾以为,不插手就是尊重,沉默是包容。
可后来才明白:
时间久了,孩子心里形成一套秩序:
情绪找妈妈,结果给爸爸,成长自己扛。
而爸爸,成了那个只出现于奖惩环节的“功能型家长”。
有人问:父亲的爱,孩子到底有没有感知?
有——但前提是你得“在场”。
我的朋友陈博,之前工作狂,几乎没有参与孩子教育。后来有一次,他尝试每周带女儿去一次书店,不上手机,就聊天、逛书。
三个月后,女儿对妈妈说:
“爸爸现在像个朋友了,我喜欢跟他说心事。”
你看,哪怕只是一次次小小的“专属时光”,都能唤醒孩子内心的情感链接。
你不倾听,他学不会表达;
你不抱怨,他误以为男人不能脆弱;
你不承诺,他将来也难建立责任感。
父亲不是辅助角色,而是家庭秩序的奠基者。
如果爸爸总是缺位,孩子长大后也会默认:
“原来男人可以不负责,情绪可以不处理,孩子的事跟我没关系。”
这是很多代际情感断裂的源头。
父亲的参与不是“帮帮忙”,而是责任本身。
你可以不会带娃,但你不能不愿学;
你可以不完美,但你不能永远躲在“我不擅长”后面。
教育不是妈妈一个人的独角戏。哪怕你只参与1小时,孩子也能感受到:
“原来爸爸不是只会看手机和讲道理,他也会陪我玩、陪我哭、陪我笑。”
这份“情绪在场感”,才是孩子真正的底气来源。
我们总以为孩子最怕的是“打骂”,其实他们最怕的,是重要时刻你从没来过。
孩子不会永远等你。你以为未来有的是时间补上,可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真的错过了。
不是所有的爱,孩子都能感受到。
没有回应的爱,其实等于“我不重要”。
所以,从今天开始,放下你的“不擅长”“没时间”,走进孩子的世界,哪怕只是一个晚上、一场散步、一局棋、一顿饭。
孩子要的,从来都不是完美的爸爸,只是那个愿意用心“在场”的爸爸。
点个“赞”支持父亲成长计划,也让更多爸爸看到这面镜子。孩子需要的不是“你在心里”,而是“你就在身边”。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