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在开国大典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精心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系统工程。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始于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议决定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随后于7月成立,由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担任主任,彭真(中共北平市委书记)、聂荣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林伯渠(新政协筹备会议代理秘书长)和李维汉(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担任副主任。
为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中央有关部门及华北、北平市党政军民各机关团体后来进一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筹委会"(简称庆祝大会筹委会),仍由聂荣臻被推举为主任,负责最后冲刺阶段的筹备。筹备委员会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是阅兵地点的选择,为此设计了两套方案:
第一方案:天安门广场
优点:地处北平市中心,领袖、军队和群众易于水乳交融;天安门城楼是现成的阅兵台;周围街道四通八达,便于人员集中和疏散。
缺点:长安街不够宽阔,影响受阅部队通过效率;交通需中断4小时。
第二方案:西苑机场
优点:场地宽阔,无交通中断之后顾之忧;此前有成功阅兵经验(1949年3月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
缺点:没有现成检阅台,搭建气势雄伟的检阅台困难;距离市区较远,数十万群众往返不便;仅一条跑道可进退,部队行动不便。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最终在9月2日签署意见:"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毛泽东和朱德听取周恩来的分析后,同意了这一决定。关于典礼时间的确定,主要考虑了防空安全因素。当时,国民党空军仍构成威胁,舟山群岛有美制B-24轰炸机驻扎。聂荣臻分析认为,敌机大多上午行动,下午起飞面对太阳且难以在天黑前返回。因此,大典时间安排在下午3时,以降低空袭风险。
1949年整修时的天安门广场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作出了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议。市人民政府责成建设局拿出整修工程方案,主要任务包括:
修建国旗旗杆:位于天安门广场北端,天安门城楼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原计划旗杆高度与天安门城楼同高,但因技术条件和时间限制,最终高度为22.5米。
自动升旗装置:筹备组决定采用自动升旗方案,使毛泽东能在天安门城楼上亲自升旗。工程技术人员从旗杆下引出一条导线,通过埋设的钢管横穿长安街,跨越金水桥,顺天安门城楼东南角引至城楼中央,连接电动升旗开关。旗杆修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9月30日最后一次试验时,发生了"旗子被绞到杆顶的滑轮里撕破了"的意外。技术人员连夜抢修并增加手动保障措施:一人守旗杆下准备手动切断电源,另一人守城楼开关旁,直至10月1日凌晨才确保装置正常运行。
开国大典阅兵是"人民解放军建军迄至当时最盛大、最庄严的一次庆典"。朱德任阅兵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杨成武(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等为副总指挥,下设阅兵指挥所负责具体工作。杨成武为起草《阅兵典礼方案》,多方走访求教:
刘伯承以苏联经验为例,指出"阅兵无非就是展示一种特定内容的礼仪,一种形式"。
陈毅鼓励道:"通过队列,把我们的军威显示出来,让中国老百姓看看,这就是自己的军队!"《阅兵典礼方案》规定,阅兵按阅兵式和分列式程序组织实施。受阅部队按海、陆、空三军的序列编组,总计1.64万人。
步兵训练:来自华北军区第二十兵团第六十七军的步兵一九九师在北苑营房组织训练。当时全军尚无统一的队列条令,训练一度"无所依从",后参考刘伯承留苏时撰写的小册子和旧《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步兵操典》才统一规范。8月的北平酷暑难当,指战员每天训练达十五六个小时,"几天下来一双新鞋就磨破了"。
战车部队:以第四野战军战车第一师为主,华北军区战车团和华北步兵学校参加,共同组成受阅战车师。8月18日起在丰台集中训练,各种车辆"从单车教练起,逐步发展到排、连、营合练"。所有车辆都进行了擦拭和喷涂,"坦克、装甲车喷上'八一'军徽和车号"。
最初方案空军并不参加阅兵。但周恩来、朱德和聂荣臻不甘心,亲赴南苑机场视察。看到P-51型飞机编队飞行后,他们心里有了底。朱德和聂荣臻再次观看17架飞机表演后,才向毛泽东汇报,最终决定空军出动。军委航空局长常乾坤从东北老航校抽调19架飞机和13名飞行员来京,最终组成6个空中分队,包括野马式P-51型战斗机、蚊式轰炸机、C-46型运输机、PT-19型教练机和L-5型联络机五种机型。一个巧妙安排是:9架P-51型战斗机飞过后,绕圈衔接在第六分队后,第二次通过天安门,使受阅飞机看起来有26架。这一安排甚至瞒过了外国记者。
开国大典受阅机群
聂荣臻对防空问题尤为关注。1949年5月,国民党空军曾轰炸北平南苑。为防止开国大典时遭空袭:
组建飞行中队:军委航空局在南苑机场组建了一支具有作战能力的飞行中队。
高炮布防:北京四周布置了高射炮群。
特殊命令:聂荣臻向受阅部队发出命令,"如遇空袭,要原地不动,天上下刀子也不能动,保持原队形"。受阅骑兵方队的1978匹战马也进行了有干扰条件的训练。
当天的天安门广场人头攒动
天安门城楼作为检阅台,需进行精心布置。档案中保存了"天安门城楼悬挂开国大典灯笼图样"等珍贵设计资料。天安门广场当时是十字形,"东西从太庙到中山公园,南北从中华门到天安门",经整修后焕然一新。为容纳30万军民,工人、学生、教职员工和机关干部5000多人汇集天安门城楼前,突击劳动了两周。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程序表》记载了开国大典的三大项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2. 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
3. 人民群众游行活动和焰火晚会
这些程序设计既体现了庄严的政治仪式感,又考虑了群众参与性,成为新中国国庆庆典的蓝本。
国歌确定:在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国旗确定:原本提出的国名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经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等提议,最终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前夜,领袖们几乎彻夜未眠:毛泽东工作至10月1日凌晨5点多,才在警卫员几次催促下休息。他曾风趣地说:"好嘛,疲劳战反正是一个接一个。我们打了几年的疲劳战,打出来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
周恩来更是"四天四夜没合眼",忙于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最后准备工作。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随后,领袖们驱车前往天安门,于2时55分登上城楼,迎来了那个永载史册的下午3时。
开国大典时用的礼炮,现存军事博物馆
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生人民政权的高效执政能力和卓越组织能力。这些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不仅确保了一个完美无瑕的开国盛典,也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开展树立了典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开国盛典1949》档案集中,包含了庆祝大会筹委会的大量往来函件、通知、预决算等原始档案,可为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细节。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