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女大不中留"这句古老的俗语在现代社会听来刺耳又荒谬,十三四岁的小姑娘,现在连初中都没毕业,正是背着书包上学的年纪。
可在古代,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已经梳着妇人的发髻,穿上嫁衣,坐进花轿,开始了相夫教子的人生。
十三四岁嫁人,十五六岁就当妈,这在现代人看来简直就是难以想象的生活节奏,在古代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古代的男子为何喜欢娶13、14岁少女呢?
翻开历史,那些被记载在史书中的贵族女子,她们的婚期同样早得惊人。
汉朝的张嫣,年仅11岁就嫁给了汉惠帝,成为了皇家媳妇。
这位小姑娘还没发育完全,就被送入了皇宫,开始了皇后的生活。
隋朝的独孤伽罗,14岁嫁给了日后的隋文帝杨坚,虽然她后来成为了一代贤后,但不得不说,14岁的婚姻对于她来说也是过早的人生选择。
唐朝的长孙皇后,13岁就嫁给了李世民,与未来的唐太宗共同走过了风雨历程。
宋朝的郭皇后更是只有12岁就嫁给了宋仁宗。
明朝的胡善祥,14岁嫁给明宣宗朱瞻基;清朝的孝诚仁皇后,也是14岁嫁给了康熙皇帝。
看看这些举足轻重的历史女性,她们的婚姻年龄普遍在十二三岁到十四五岁之间。
而这还是有记载的皇室贵族,普通百姓家的女孩子,情况只会更早,不会更晚。
在那个时代,女孩十六七岁还未嫁人,不仅会被视为"老姑娘",甚至会招来闲言碎语,被认为是有什么缺陷或问题。
古人为何如此看重女子早婚?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考量?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如果你知道自己很可能活不过三十岁,你会怎么安排自己的人生呢?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古代人真实的生存状况。
看看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夏商周时期,人均寿命只有18-20岁。
汉朝时期稍有提高,达到22岁;唐朝人均寿命27岁;宋朝30岁;到了清朝,人均寿命才勉强达到33岁。
现代人动辄七八十岁的寿命,在古代简直是天方夜谭。
短暂的生命周期,让古人不得不加快生活节奏。
在如此短的寿命下,如果女子20岁再结婚,可能刚生完孩子就已经接近生命的尾声,更别提看着孩子长大成人了。
迫于这种现实压力,古人不得不让女孩子早早结婚,早早生育。
更糟的是,古代医疗条件极其落后,儿童夭折率高得惊人,约有一半的孩子活不到成年。
为了确保家族血脉的延续,一个家庭往往需要生育多个孩子。
在这种"多生多育"的需求下,女性需要尽可能延长自己的生育期,早婚就成了必然选择。
西汉时期,刘邦甚至出台了强制性政策:规定15岁以上未嫁的女子需要缴纳5倍的税赋!
这种带有惩罚性质的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恢复战后人口,推动早婚早育。
古代思想家们也普遍支持早婚观念,孔子主张"女子年十五许嫁",墨子说"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韩非子也认为"妇人十五而嫁"。
在短命的现实和文化传统的双重压力下,古代女子早婚成为了一种不得已的生存策略。
古代农耕社会,物质资源极其匮乏,一家人的生活往往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在这种情况下,每多一个人口,就意味着多一张需要填饱的嘴。
而在古代"重男轻女"的社会观念下,女儿往往被视为"外人",她们终究是要嫁出去的,不会为娘家带来长久的劳动力和经济支持。
对于普通农家来说,女儿不仅不能像儿子那样成为家庭的劳动力,还需要花费家里的口粮和资源抚养长大。
更要命的是,到了适婚年龄,还得为她准备嫁妆。这在古代贫困的家庭中,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有多少家庭因为交不起女儿的额外税赋而被迫让女儿早嫁?
又有多少父母为了节省一份口粮,不得不忍痛将年幼的女儿送入婆家?
在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这些选择虽然残酷,但却是许多家庭无奈的现实考量。
除了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在推动女子早婚。
封建社会的男权思想和礼教观念,认为女子的主要价值在于生育和相夫教子。
"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观念深入人心,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教育机会有限,职业选择几乎为零。
在这种背景下,除了婚姻,女性几乎没有其他的人生选择。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更是剥夺了女性对自己婚姻的选择权。
女孩子还没长大,就被父母做主,通过媒人安排了婚事。
她们对未来的丈夫一无所知,就被送入了陌生的家庭,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历史上的中国,战乱频繁,天灾不断,人口损失严重。
特别是在大规模战争后期,人口锐减成为威胁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了迅速恢复人口,国家往往会出台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而早婚早育就是其中最直接的手段。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的洗礼,全国人口锐减。
刘邦建立汉朝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恢复人口。
他采取的策略非常直接:对15岁以上未嫁的女子征收5倍的税赋。
这种"惩罚性"的政策,目的就是迫使家庭让女儿尽早出嫁,尽早生育,为国家增加人口。
在农耕社会,人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就无法维持农业生产,国家的经济基础就会崩溃。
因此,人口政策成为了历代王朝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而在医疗条件落后、夭折率高的古代,要维持人口稳定增长,就必须保证足够高的生育率,女子早婚就成了必然的社会现象。
国家政策的导向,配合传统观念的灌输,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压力,推动着早婚现象的持续存在。
这种压力不仅来自政府,还来自社会舆论和家庭期望。在这种多重压力下,即使有女子或家庭想要推迟婚龄,也往往力不从心。
古代社会的早婚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生产力状况和文化传统的综合影响。
它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家庭的个人选择,而是整个社会系统运作的结果。
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早婚早育是应对高夭折率和短寿命的生存策略,也是家庭减轻经济负担的无奈之举。
历史不应被简单判断对错,它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集体选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婚姻习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婚姻家庭史研究》
北京大学历史系编 《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