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闪电新闻】
《档案里的山东抗战》编导:于尚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这是我们创作系列文献纪录片《档案里的山东抗战》的初心。
一个命题:为何而作?为谁而作?
在和平年代成长的我们,战争似乎遥不可及。对许多人而言,抗战历史或许只是教科书上需要背诵的段落,或是统计表中冰冷的伤亡数字。然而,山东抗战是无数山东军民在游击战、阵地战、地雷战、铁道战中浴血奋战的结果。所以,制作《档案里的山东抗战》这部纪录片既是对革命先辈的致敬,也是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精神根脉的一次溯源。
因此,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跨越八十余年的时空隔阂,让今天的人们与八十多年前的“同龄人”产生真正的共鸣?我们发现,宏大的战争叙事有时会产生距离感,但聚焦于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则能引起共鸣。我们在档案中寻找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历史人物:一位在大青山突围用生命阻击日军包围的战士,一位在回忆录中记录下开辟盐场场景的八路军干部,一群使用土雷抗敌侵略的海阳民兵……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让观众看到,抗战胜利的历史并非由“英雄”的脸谱构成,而是由千万普通人在生死抉择中凝聚的勇气与牺牲共同缔造。
图为海阳县胶东民兵英雄合影
一个信条:一切叙述都建立在真实档案的基础上
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在创作之初,我们就为自己立下了一条铁律:纪录片所有讲述内容必须依托于坚实的档案支持。《档案里的山东抗战》这个片名,本身就是我们的承诺。我们拒绝一切想当然的演绎和煽情的杜撰,确保每个细节都经得起历史考验。为此,我们的案头工作是前所未有的繁重。在山东省档案馆及各地市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得以接触到海量的珍贵史料。这些档案类型极其丰富,涵盖了战役文件、政权建设文书、报纸、照片、地图、个人日记、电报手稿乃至实物档案。我们像侦探一样,从一张张发黄的历史报纸中,寻找“《大众日报》创刊”的历史细节;我们从日本战犯的笔供档案中,找到他们自己承认的“鲁西细菌战”的暴行证据;我们在一份档案里,看到了山东解放区军民在抗战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与此同时,我们深知单一的文献档案往往是“沉默”的,需要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才能拼凑出完整的历史图景。因此,搜集同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回忆录,成为我们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支点。我们系统整理了几十位相关历史人物的回忆录。这些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了文献档案无法给予的生动细节和情感温度。例如,时任抗大一分校军事教员的郝云虹在回忆“大青山突围”的文章中,他描述的战斗细节与我们在档案馆找到的历史文献高度吻合。这种档案与回忆录和历史文献的“双重证据”,极大地保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
图为郝云虹关于“大青山突围”的回忆录
一种方式:编织过去与现在
如何让静止的、黑白的档案影像在荧屏上“活”起来是我们后期制作中的核心挑战。我们的策略是“时空对话”,运用时空交叉与对比蒙太奇手法。例如,当我们的镜头缓缓扫过大青山深处层层叠叠的山峦时,我们会切入一张当年抗大一分校转战在大青山的黑白照片;当我们拍摄到阴森的济南细菌部队旧址时,画面会叠化出细菌实验的黑白影像。这种时空切换,并非简单地并置素材,而是在寻找一种内在的情感与逻辑关联,让实地拍摄的“空间”与档案里的“时间”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
为了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我们还进行了一些视觉语言上的创新。在一些战斗场景的复现上,我们摒弃了传统情景再现手法,转而采用二维动画形式真实复刻历史场景。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大量参考了战争年代的建筑、服饰等历史细节,既保证了史实准确性,又避免了“抗日神剧”式的夸张,以二维动画这种更生动的影像方式传递历史信息,拉近观众与历史的时空距离。
图为还原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进攻郯城的二维动画
总而言之,《档案里的山东抗战》的每一集都浓缩着一段山东抗战历史血与火的记忆,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我们对历史的敬畏。当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能从这些档案故事中,感受到八十多年前那些普通山东人的坚韧、勇敢与牺牲,并由此更加珍视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时,我们所有的努力,才算真正有了意义。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