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自闭症学生小星,在老师的批评声中情绪决堤,他伸出手,抓扯住了老师的头发。这无疑是错误的行为,是情绪失控下的痛苦表达。
但接下来,那位被称作张某的老师,在头发被扯的瞬间,竟选择了“还手”。冲突发生后,张某老师在朋友圈的发文更是火上浇油。那句“不会打架都莫要来我们学校上班”的调侃,以及“老子要辞职下海,不赚这个窝囊费了”的抱怨,让人深感错愕。
在警方调查结论与家长的描述中,这一“还手”被定性为“殴打”。于是,张某老师领到了一张沉重的罚单:行政拘留十日。
拘留十日,冤吗?
当“还手”越过专业红线,何谈冤枉?
我们或许理解那瞬间的疼痛与愤怒,但教师这一身份,特别是面对特殊儿童时,天然背负着更重的责任枷锁。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表达往往激烈而直接,这不是恶意挑衅,而是他们艰难沟通世界的方式。张某老师遭遇抓扯,疼痛难忍是人之常情,但专业素养要求她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无助与沟通障碍,而非以暴制暴。
当“还手”升级为警方认定的“殴打”,这已不是简单的自卫本能,而是彻底抛弃了教师职责的底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特殊儿童施加暴力,法律怎能视而不见?那拘留十日的处罚,正是对职业伦理底线的庄严捍卫——特殊教育不是慈善施舍,而是需要恪守专业与敬畏的专业工作。
没有支撑的包容,是伪善的绳索
悲剧的根源,远不止于一位教师的失控。我们的教育系统,真的准备好接纳并有效支持特殊儿童了吗?
许多学校虽敞开大门接收了“星星的孩子”,却常常止步于此。教师们是否真正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是否接受了足够的行为干预策略培训?是否配备了专业的影子老师或足够的辅助资源?当教师独自面对复杂情境,缺乏系统支持和专业武装时,“包容”便沦为一句空话,成为捆绑师生的脆弱绳索——没有专业支撑的包容,终将演变为危险的伪善。
走出困境,路在何方?
张某老师的行政拘留,是法律对暴力的否定,更是对教师职业神圣性的重申。它警示我们,在特殊儿童教育领域,仅有接纳的姿态远远不够,专业、理解与系统性支持才是真正的生命线。
当课堂成为战场,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拘留十日的处罚,如同一声警钟长鸣——教师的手,只能传递知识、安抚心灵,绝不能成为发泄愤怒的武器。
在特殊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暴力瞬间的辩解,而是对专业尊严的坚守与整个支持系统的真正构建。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