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乌龙事件:原本打算在荒漠建电厂,却意外收获一个牧场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你知道中国最大的“乌龙事件”是什么吗?青海塔拉滩,本是曾经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却变成了一个光伏板下绿草如茵、羊群悠闲吃草的地方。

这可不是什么精心设计的结果,而是一个意外中的意外。

谁能想到,当初只想发电的项目,竟然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一个生态奇迹?这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

沙漠里冒出的绿色惊喜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曾经是一片被人遗忘的角落。

2010年之前,这片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地区,荒漠化率高达98.5%,除了风沙就是戈壁,连当地人都不愿多待。

每天刮起的风夹杂着沙粒,扑面而来时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

植物稀少得可怜,偶尔能看到几株顽强生长的沙棘或柽柳,也是矮小干瘪的样子,看起来随时会被风沙掩埋。

当时,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青海这片地区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加上地广人稀,不占用耕地,被规划为光伏发电的理想地点。

2010年,国家能源局批准在塔拉滩建设大型光伏发电站,工程浩大,第一批光伏板安装完成后,工程人员却面临了一个棘手问题。

这里的风沙太大了,没过几天,光伏板表面就会积上一层薄薄的沙尘,严重影响发电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人员在光伏板周边撒播了一些沙棘、柽柳等抗旱植物的种子,希望这些植物能够长起来,减少一些风沙。


谁知道几个月后,工程人员巡检时发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光伏板下面,竟然长出了一片片绿草!

而且长势比周边没有光伏板覆盖的地方好得多。

最初大家都以为是错觉,毕竟在这样的荒漠地区,草几乎是不可能生长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明显。

这个意外发现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兴趣。经过观察研究,他们发现这是光伏板创造的微环境导致的。


光伏板遮挡了强烈的阳光,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

夜间,空气中的水汽在板上凝结成水滴滴落到地面,为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水分。

更重要的是,光伏板阵列使得地表风速降低了约50%,大大减少了风沙对植物的伤害。

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创造出了一个适合植物生长的小环境。

从意外发现到创新实践

最初,这些自然生长的草并没有引起太多重视,只是被视为一个有趣的现象。

但到了2014年底,一些参与项目的专家开始思考:既然草能在这里生长,为什么不把它利用起来呢?

2015年初,项目组开始有意识地设计"光伏羊"模式。

他们将新安装的光伏板支架高度统一调整到1.8米,既能保证足够的发电面积,又能让羊群在下面自由活动。


接着,他们在光伏区域边缘建设了羊圈,开始邀请周边的牧民把羊群带过来。

最开始,牧民们都持怀疑态度。在他们的认知中,塔拉滩从来不是放牧的好地方。

项目组花了不少时间做工作,终于说服了几户牧民试一试。

最初只有不到500只羊,放养了一个月后,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羊群不仅吃得饱,体重还有所增加。


更重要的是,羊群啃食控制了草的高度,避免了草长得太高影响光伏板的发电效率,同时羊粪还能肥田,促进草更好地生长。

这一发现很快在当地传开,越来越多的牧民加入进来。到2016年底,光伏区域内的羊已经超过5000只。

项目组还引进了更多适合当地生长的牧草品种,经过几年的发展,塔拉滩光伏区形成了"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羊"的立体发展模式。

技术升级让"牧光互补"更高效

随着"光伏羊"模式的成功,项目组开始在技术层面进行更多创新。

首先是光伏板的布局设计。

为了让阳光能够更均匀地照射到地面,新安装的光伏板阵列采用了"人字形"布局,既能保证足够的发电量,又能让更多的散射光照射到地面,促进草的生长。

再就是监控系统的升级。为了更好地管理如此庞大的光伏区域,项目组引入了全国产光伏监控系统"华能睿渥S316"。

这套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每块光伏板的发电情况,还能通过传感器监测地面温度、湿度等数据,为草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能源存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解决太阳能发电的不稳定性问题,项目组在2019年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海拔储能电站"华褚储能电站",容量达到150兆瓦/600兆瓦时。

这使得即使在阴天或夜间,光伏区域也能持续稳定供电,为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到2020年,项目组又开始尝试在部分区域引入智能放牧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能够自动引导羊群按照预设路线进行放牧,确保整个草场被均匀利用,避免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

虽然成本较高,但在人员稀少的高原地区,这种智能化方式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1年,项目组还开发了一套草场生态监测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站相结合的方式,实时监测草场的生长状况和生态恢复情况,为进一步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光伏羊模式带来的惊人变化

经过多年发展,塔拉滩光伏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直观的是植物覆盖率的提升,从原来的不足2%增长到了80%以上。曾经的黄沙戈壁变成了绿草如茵的草场,甚至吸引了一些野生动物回归。

经济效益更是显著。截至2023年,塔拉滩光伏区年产牧草约11万吨,养殖的羊只数量超过2万只,仅畜牧业一项就为当地带来了2亿多元的收入。

加上光伏发电的收益,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社会效益同样不可忽视。光伏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参与放牧的牧民收入比之前翻了一倍还多,许多原本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到了家乡。

当地一位牧民感慨道,以前塔拉滩就是个鬼地方,现在却成了他们的"摇钱树"。


生态效益更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土壤侵蚀减少了,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科研人员在光伏区域记录到了30多种鸟类和10多种小型哺乳动物,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能源效益方面,截至2023年,塔拉滩光伏园区总装机容量达到千万千瓦级,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园区之一,年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800万吨。

从塔拉滩到全国推广

塔拉滩的成功不仅仅局限于青海一地。2017年起,这种"牧光互补"模式开始在全国其他适合的地区推广。

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的荒漠地区,都开始了类似的尝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8年,国家能源局正式将"牧光互补"模式纳入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鼓励在条件适宜的地区推广这种模式。

到2022年,全国采用"牧光互补"模式的光伏发电站已经超过50个,总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


这种模式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塔拉滩的案例作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典范进行推广,多个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派团前来考察学习。

2023年,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塔拉滩的装机容量继续扩大,达到千万千瓦级,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园区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牧光互补"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为全球荒漠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塔拉滩的探索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二者可以通过创新方式实现共赢。

从意外发现到系统化推广,从单一光伏发电到多种产业融合,塔拉滩的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结语·】——》

塔拉滩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大的创新往往来自意外发现。

一个简单的光伏发电项目,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演变成了一场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胜利,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下次当你听说有人在沙漠里放羊时,别惊讶,那可能是中国创新模式的又一次实践!

信息来源

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农牧业发展统计年鉴(2023)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塔拉滩生态监测站研究数据(2010-202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1

标签:财经   荒漠   牧场   电厂   乌龙   意外   事件   项目   草场   模式   羊群   生长   牧民   地区   风沙   生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