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决策靠谱吗?Lululemon改尺码凉了,关键得懂人性

最近观察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大公司开会,张口闭口都是“看数据”“按数据来”,说这是大数据时代的红利,能少走弯路。


但你琢磨琢磨今年几个商业案例,反而觉得不对劲——数据参考越多,人的直觉好像越没地方放,最后搞出来的事儿,效果往往跟预期差老远。

1

就拿前两天的高原烟花秀说吧,咱先不扯破坏生态那茬,单说背后的户外品牌。

你想啊,一个做冲锋衣、登山鞋的品牌,核心卖点是防风防水、耐造抗造,目标用户要么是真去爬山徒步的“硬核玩家”,要么是想装“户外人”的都市青年。

结果它跑去高原放烟花,这俩事儿到底能挂上啥钩?是穿他家衣服能在高原上看烟花不冻着,还是烟花够“高级”,能把品牌调性拉上去?

对比下其他品牌的逻辑,你更能发现问题。

比如耐克,赞助世界冠军,冠军穿他家跑鞋拿金牌,逻辑多顺——“冠军选的,你选肯定没错”;还有些品牌走平民路线,拍普通人的故事,说“伟大都是从平凡来的”,这也能让人共情。

可高原放烟花跟户外品牌,我翻来覆去想,也没捋明白这逻辑在哪儿。


有人说这品牌是想走高端路线,还说“高端品牌就得玩点不明觉厉的艺术”,比如搞个“城市出走计划”,开的店也弄得不食人间烟火,显得跟普通人不一样。

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但你再看看真正的高端品牌是咋干的,就知道这思路其实走偏了。

比如保时捷,按咱们普通人的理解,豪车不就得强调“阶级差异”吗?说“这不是谁都能买的,买了就是身份象征”,甚至搞点“你只能仰望”的调调。

结果人家根本不这么玩,反而拍广告拍的是“当年那个趴在橱窗上看跑车的小男孩,多年后真的开上了保时捷”,主打一个“莫欺少年穷”。

你想啊,谁小时候没羡慕过别人的好东西?这一下就戳中了好多人心里的那点念想,比喊“我贵”管用多了。

还有苹果,现在都有人分“安卓人”“苹果人”了,按理说它完全可以天天吹“我系统好、我设计高级、我就是贵”,可人家偏不。

我也吐槽过苹果那套“人文精神”“多元化”有点太“政治正确”,但不得不承认,它从来没拿“高端”当口号,反而让你觉得买苹果不是买个电子产品,是认同一种“不将就”的生活态度。

这事儿还不算完,去年电商女装尺码的问题更典型。当时好多女性用户吐槽“女装尺码太小,根本穿不上”,要是按数据来,结论肯定是“赶紧做全尺码,尤其是大码,满足用户需求”。


你要是真这么干,大概率就得踩坑——比如之前的罗拉密码,真就主打大码女装,结果没撑多久就倒闭了。

但另一个设计师就看透了门道,他说这不是“需求没被满足”,而是“认知锚点”的问题。你想啊,世界上哪有“用户有需求,商家却不赚这个钱”的道理?

关键是大家买衣服的时候,根本不是按自己的实际尺寸来,而是看模特——模特穿30码,觉得自己跟模特身材差不多,就也拿30码,穿不上就觉得是衣服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

说白了,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身材没精准认知,认知全靠“锚点”,也就是别人的样子。

2

这事儿跟“贵族礼仪”有点像。英国女王端酒杯特别随意,因为她是真贵族,自己就是“锚点”,不用装;


但中产阶级反而特别在意怎么握杯、怎么敬酒,因为他们的“锚点”在别人身上,怕做得不对让人看出来“不是自己人”。

还有文艺青年,有时候比真正的作家还爱装“文艺”,因为作家是真有料,文艺青年的“锚点”在作家身上,所以得靠“博览群书”来证明自己。

放到女装里也一样,真正的美女穿啥都有,风格随便换;但自认为是美女的,或者想成为美女的,逻辑就变了——“美女穿啥我穿啥”。

所以品牌只要抓住那些“超级女孩”(也就是大家公认的美女、网红),让她们穿自己的衣服,剩下的人自然会跟着学,这就是Lululemon玩明白的“超级女孩”理论。

你想啊,做全尺码女装,能打得过优衣库吗?肯定不能。

而且没有女生会幻想自己是“身材普通的优衣库女孩”,大家都想当“高学历、高颜值、身材好的超级女孩”,为了这个幻想,多花点钱也愿意。


所以Lululemon没做全尺码,反而把尺码做小,只有身材好的能穿上,一条裤子卖1000块。你说这招险不险?

结果呢?去年一堆人骂“哪个缺心眼设计的防晒衣,根本穿不上”,那就是Lululemon的爆款。社交平台上全是美女晒图,穿不上的反而更想塞进去——因为穿上就等于“我也是超级女孩”。

大码女装其实一直有,但网红不晒、媒体不报,因为太平庸;可Lululemon不一样,穿得上成了“炫耀货币”,反而让人觉得“好像所有商家都只做小码”。

可今年Lululemon市值跌了,好多分析说它“跟不上新营销”,其实根本不是。问题出在创始人走了,换成了职业经理人团队。

这些人一看数据“好多用户说穿不上”,就觉得“那咱把尺码改大,让更多人能穿”,结果改完就凉了。

尺码大了,谁还花1000块买?优衣库50块就能买到能穿的,Lululemon的“超级女孩”光环没了,自然没人买账。

3

这事儿其实戳破了一个误区:现在好多人觉得“大数据能解决所有决策问题”,但数据是死的,决策是活的。


像Lululemon当初那种反数据的操作,你就算翻100遍用户调研表,也想不出来,因为它抓的是人性,不是数据上的“需求”。

现在好多公司就是栽在这,招了一堆会玩Excel、会看数据的学院派,当年那些从草根摸爬滚打出来、能看透人心里那点小九九的“野路子”少了。

结果就是打“硬仗”的时候还行,比如铺渠道、冲销量,数据反馈快,能及时调整;

但打“软仗”的时候就不行了——比如抓用户真正的需求、做品牌调性,这些得靠懂人性,不是看数据就能搞定的。

你看那些跟着调研改产品的公司,用户说啥改啥,最后用户夸两句,转头就买别家的。

为啥?因为你没戳中他心里真正想要的——他嘴上说“尺码小”,其实是想“穿得上显身材”;他嘴上说“要便宜”,其实是想“买得值、有面子”。

所以不是数据没用,而是不能迷信数据。商业决策到最后,拼的还是对人的理解——

你得知道用户嘴上说什么,更得知道他心里想要什么。不然就算数据看得再细,也可能把路走歪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时尚   尺码   人性   关键   数据   品牌   用户   女装   身材   女孩   烟花   美女   需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