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李李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西贝之战”后,餐饮行业可以说是人人自危,大家都对“预制菜”这个词都避之不及。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让很多餐饮人都小心翼翼地绕开这个话题。
餐饮店的老板们个个跳出来,澄清自己家不是预制菜。
甚至连净菜供应商都急着声明:净菜不是预制菜!
现在部分从事半成品或者拥有中央厨房的企业,为了躲避预制菜的“负面标签”,故意模糊净菜和预制菜的界限,声称自己卖的是“净菜”。
这种偷换概念的操作,主要是因为市场对“预制菜”的恐慌,并不是因为对【净菜】的定义不了解。
简单来说净菜是把食材通过洗、切、配的方式,形成集约化采购、精准化采购,并根据需求进行配送供应。
它的核心在于保留食材的原始属性。
比如,叶子菜洗净、切好,装进定量包装,一份就是一餐的用量,直接拿去烹饪就行。
这个过程里,食材的本质和材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而预制菜就不一样了,预制菜通常会经过油炸、调味等更深层次的加工,食材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样子,甚至可能被完全“重塑”。
这就是净菜和预制菜的本质区别——净菜是未改变食材属性的初加工产品,而预制菜是已经加工到接近成品的状态。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抗拒,是觉得它“不新鲜”“有添加剂”“是工业化食品”。
但“预制菜”的出现,是传统餐饮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是消费者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接受它。
目前预制菜产业整体面临较大的市场接受阻力,短期内是难以扭转。
那现阶段来讲净菜是可以“替代”预制菜发挥作用,扩大在餐饮行业的使用范围。
从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餐厅自己采购、清洗、切配食材,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导致出品不稳定。而净菜的出现,直接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从品牌连锁餐饮扩张的角度来看,用净菜,餐厅不用担心每家店的菜品因为初加工不一致而出现口味差异。而净菜的标准化,也能让连锁餐厅保障出品的一致性。
这对连锁餐饮尤其是快速扩张的品牌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净菜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优势——它可以直观的被看见。
因为食材的本质没有改变,消费者能够一眼看到它的新鲜和真实。
甚至,可以将净菜展示在餐厅会入口处,让消费者看得明明白白,也可以让消费者买回家,自己做。
当顾客看到餐厅用的“新鲜食材”,会觉得“这家店既省事儿,又讲究新鲜”,从而更信任这家餐厅。这种信任感,恰恰是预制菜很难做到的。
在当下这个对食品安全和新鲜度高度敏感的市场环境中,净菜无疑是餐饮人值得认真考虑的新方向。
但现阶段净菜市场也急需解决一些问题,才能匹配得上餐饮企业的采购需求。
目前净菜更多的应用于商超,其供应价格对餐企来说较高。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大体量的使用净菜的大前提,就是其采购成本应该不高于自行采购加工的成本。若净菜价格高出自采10%以上,则不具备经济可行性。
其次餐企大体量使用“净菜”,对净菜市场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是否能全部实现“当日达”甚至“定时达”,满足餐厅灵活采购的需求?
是否能为更多的餐企,提供菜谱独家定制规格的切配服务?
是否有更先进的冷链技术、气调包装、保鲜膜技术等,能延长货架期,保障品质?
而这些难题,或许就藏着净菜市场未来发展的机遇。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