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小院里,龙云盯着手中那份电报,纸上的字迹在视线里模糊又清晰:
"龙绳武部于滇南勐腊与解放军交火...阵亡..."
电报从指间滑落,龙云感觉胸口被铁锤重重击中,耳边响起儿子最后一次告别时的话:"父亲先走一步,我处理好云南事务就来北京团聚。"
"备车!去中南海!"龙云抓起军大衣。
中南海西门,卫兵惊讶地看着这位不速之客。
"龙将军,您没有预约..."
龙云直接推开卫兵往里闯,"毛主席!我要见毛主席!"
菊香书屋的门突然打开,毛泽东手里还拿着毛笔:"是龙志舟啊,进来吧。"
龙云冲进办公室,把电报拍在毛泽东的书桌上:"解释一下!我龙云投诚共产党,换来的就是儿子被你们打死?!"
毛泽东没有立即看电报,而是示意秘书关上门。
毛泽东绕过书桌,突然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动作——他轻轻拍了拍龙云的肩膀:"想知道真相,为什么不自己回云南看看?"
1901年深秋,昭通土司府。
十七岁的龙云躲在厅堂帷幕后,手指深深掐进红木柱子。他看见父亲——这位世袭土司,正跪在清廷派来的道台面前。道台的官靴踩在父亲的手上,碾得骨节咯咯作响。
"龙土司,今年的贡银再加三成。"道台啐了口痰,"否则,你这土司印信..."
"大人开恩!"父亲额头抵地,"去年大旱,百姓..."
"啪!"一记耳光打断求情。龙云浑身发抖,目光落在厅角那把祖传的苗刀上。表弟卢汉死死拽住他的衣角:"云哥,别..."
当夜,油灯下,父亲咳着血交代后事:"阿云...这世道...要么被人踩,要么..."话未说完便咽了气。
三个月后,龙云变卖家产,腰间别着那把苗刀,带着卢汉和同村少年邹若衡离开了昭通。临行前,他在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响头:"爹,儿子选第二条路。"
昆明城南,龙记山货行。
"龙掌柜,这批普洱茶至少这个数!"马帮头子伸出五根手指。
龙云捻着茶饼,阳光透过篾帘在他脸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二十四岁的他已是昆明小有名气的商人,眉宇间褪去了青涩,多了几分精明。
"老哥,茶叶我懂。"他掰开茶饼,露出内飞,"这勐海春茶掺了起码三成夏料,三百两,多一文不要。"
马帮头子讪笑着搓手:"龙掌柜好眼力..."
生意谈成,龙云转到后堂。卢汉正在记账,邹若衡擦拭着一把新买的德造毛瑟枪。
"云哥,法国洋行又来催款了。"卢汉愁眉苦脸。
龙云数出银票:"明天先把利息还上。那批锡器运到河内,利润够还本金。"
邹若衡突然开口:"龙哥,听说唐继尧在招兵..."
"当兵?"龙云轻笑,"咱们现在一天赚的抵当兵半年饷银。"
命运很快证明他错了。三个月后,法国商人杜瓦尔以"货物不合格"为由扣下整批锡器。龙云站在领事馆前,看着白皮肤蓝眼睛的洋人轻蔑地关上铁门。
"砰!"邹若衡一拳砸在墙上:"告官去!"
"告谁?"龙云冷笑,"衙门里坐着的,哪个不舔洋人的屁股?"
翠湖边,大观茶楼。
龙云独坐角落,面前摆着最后一块银元。生意破产,债主堵门,他第一次感到迷茫。
邻桌几个军官的谈话飘进耳朵:
"...唐都督扩军,要招有文化的..."
"听说副官处油水厚得很..."
龙云瞳孔微缩。这时,一个醉醺醺的军官撞到他桌上,茶碗翻倒。
"瞎了你的狗眼!"军官扬手要打。
龙云抓住对方手腕,一拧一推,军官踉跄后退。其余几人立刻围上来。
"住手!"一声断喝。人群分开,走来个三十出头的军官,领章显示是个中校。
"邹处长!"闹事军官立正敬礼。
龙云心头一震——邹处长?莫非是都督府副官处长邹澄?他听说过这位以严厉著称的实权人物。
邹澄打量着龙云:"身手不错。叫什么?"
"昭通龙云。"
"识字吗?"
"四书五经,账目契约,都来得。"
邹澄眼中闪过兴味:"明天来都督府报到。"转身时又补了句,"带上方才那手擒拿的功夫。"
都督府训练场,1915年春。
龙云一个背摔放倒第五个对手,场边喝彩声雷动。高台上,唐继尧拍着胖手:"好苗子!"
邹澄凑近低语:"都督,这就是我跟您提过的龙云。经商出身,通文墨,武艺更佳。"
唐继尧眯起眼:"现任何职?"
"骑兵营少尉。"
"调来当我的侍从副官吧。"唐继尧起身,"老邹,你升参谋长后,这副官处长的人选..."
"属下正在考察。"邹澄偷瞄了眼正在擦汗的龙云。
当晚,龙云被秘密叫到邹澄私宅。书房里,邹澄推过一包银元:"贤弟,这个位置多少人盯着..."
龙云纹丝不动:"邹处长,您常说要任人唯贤。"
"当然!但规矩..."
"什么规矩?"龙云突然拍案而起,"收钱的规矩?您当年在昭通剿匪时说过什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却尽收些阿谀奉承之徒!"
邹澄脸色铁青。忽然,里间传来咳嗽声——他猛然想起唐继尧今晚在此密会财政厅长!
"你...你先回去。"邹澄冷汗直流,"此事...我自有主张。"
三天后,任命状下达:龙云破格晋升中尉侍从副官。就职那天,邹澄把他叫到办公室,递过一封信:"看看这个。"
信是几个军官联名举报邹澄卖官的。龙云抬头,邹澄苦笑:"你那天一闹,这些人怕事情败露,主动退钱了。"
都督府宴会厅,1918年除夕。
龙云站在唐继尧身后,看着满桌山珍海味。窗外,饥民在雪地里瑟瑟发抖。
"龙副官,"唐继尧醉眼朦胧,"去把如月姑娘叫来助兴。"
龙云握紧拳头。如月是昆明女师学生,上月被强抢入府。他走到偏院,少女正用剪刀抵着喉咙。
"姑娘别怕。"龙云递过自己的军大衣,"子时三刻,后门有马车。"
回到宴会,他撒谎说如月突发恶疾。唐继尧扫兴地摆摆手,转而讨论新增的鸦片税。
深夜,龙云在值班室写下密信:"若愚兄:时机将至,盼联络汝骥、选廷共商大计..."
1927年初春的昆明,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不安。五华山省政府的会议室里,四双眼睛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彼此审视,谁也没有先开口。
龙云摸了摸左眼上的伤疤——这是上个月政变时留下的。当时他们四兄弟联手推翻了老军阀唐继尧,没想到胜利的酒杯还未放下,权力的争夺就已开始。
"三位兄长,"龙云终于打破沉默,手指轻叩桌面,"云南不能再乱了。"
胡若愚冷笑一声:"四弟这话说的,好像我们才是祸乱之源?"
"我不是这个意思。"龙云的目光扫过三位结拜兄弟——胡若愚、张汝骥、李选廷,他们曾是歃血为盟的兄弟,如今却成了最危险的对手。"但百姓需要安定,军队需要统一指挥。"
张汝骥猛地拍案而起:"龙云!你不过是个昭通来的彝族小子,真当自己是云南之主了?"
会议不欢而散。当夜,昆明的街头响起了零星的枪声。
三个月后,龙云站在北校场的点将台上,望着自己亲手训练的新军。这支部队纪律严明,装备精良,完全按照他在讲武堂学到的现代军事理念打造。
"报告军长,胡若愚部已退至曲靖!"副官跑步前来报告。
龙云点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上个月胡若愚和张汝骥联手发动突袭,差点要了他的命。幸亏夫人李培莲机警,提前得到了消息。
"传令下去,"龙云沉声道,"追击部队不得扰民,违者军法从事。"
又经过半年征战,龙云彻底击败了三位对手,统一了云南军政大权。当他正式就任云南省主席那天,昆明的天空格外晴朗。
"培莲,这才刚开始。"龙云对身旁的妻子低语,"我要让云南成为全国最好的省份。"
李培莲温柔地握住丈夫的手:"我知道你能做到。但别忘了,孩子们需要父亲。"
龙云怔了怔,想起已经半个月没回家看望子女了。他叹了口气:"等忙完这阵..."
然而龙云的"这阵"似乎永远忙不完。他改革税制,创办富滇新银行;整顿军队,建立军官教导团;兴办教育,在全省广设师范学校;剿灭土匪,修筑公路...云南在他的治理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昆明时,龙云正在滇南视察新修通的公路。
"委员长急电!"秘书气喘吁吁地跑来。
龙云看完电报,脸色凝重。他立即返回昆明,连夜召开军事会议。
"日本鬼子打进来了,"龙云环视麾下将领,"我决定出兵抗战。"
参谋长卢汉担忧道:"军座,我们的精锐若全部北上,云南防务..."
"国难当头,岂能只顾自己?"龙云斩钉截铁,"立即组建第六十军,我亲自向南京请战!"
六十军四万将士在昆明誓师出征那天,全城百姓夹道相送。龙云站在检阅台上,看着这些大多来自云南农村的年轻面孔,心中既自豪又沉重。
"记住,"他对即将开赴前线的卢汉说,"滇军的荣誉,就托付给你们了。"
1938年春,台儿庄。
日军板垣师团的坦克在麦田间隆隆推进,后方是黑压压的步兵。滇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放下望远镜,转头对部下说:"没有退路,身后就是徐州。"
滇军将士用血肉之躯阻挡着日军的钢铁洪流。他们没有反坦克武器,就抱着集束手榴弹滚到坦克底下;机枪阵地被炸毁了,就用步枪继续射击;子弹打光了,就挺着刺刀冲锋...
龙云在昆明接到战报时,手微微发抖。六十军伤亡过半,团长以上军官阵亡十余人。
"给卢汉发电,"他声音嘶哑,"云南再组五十八军,继续增援前线!"
抗战八年,龙云先后派出二十多万滇军子弟奔赴前线,同时将云南建设成为重要的抗战大后方。昆明聚集了西南联大等高校,民主思潮空前活跃。
1943年一个秋夜,龙云在私邸秘密会见了中共代表华岗。
"龙主席抗战决心,令人钦佩。"华岗递上一份文件,"这是我们对战后中国的一些设想。"
龙云仔细阅读后,若有所思:"国民党内部腐败严重,蒋先生对我...也多有猜忌。"
"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华岗意味深长地说,"将来无论局势如何变化,都需要龙主席这样的开明之士。"
龙云没有立即表态,但从此对昆明的民主活动采取了默许态度。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昆明街头欢声雷动。龙云却接到蒋介石的紧急召见令。
"志舟啊,"蒋介石在重庆的官邸亲切地拉着龙云的手,"抗战胜利了,你有何打算?"
龙云谨慎回答:"一切听凭委员长安排。"
"好,好。"蒋介石笑容不变,"军事参议院需要你这样的老成持重之人,云南就交给年轻人吧。"
龙云心头一震——这是要削他的兵权!但看着周围戒备森严的警卫,他只能强作笑颜:"为国效力,义不容辞。"
回到寓所,龙云发现电话线已被切断,门外多了几个陌生"警卫"。他苦笑着对随从说:"十八年经营,一朝尽失。"
被软禁的日子漫长而无聊。直到1948年一个冬夜,原六十军的老部下悄悄来访。
"老军长,"来人压低声音,"杜聿明在东北战场连吃败仗,蒋家王朝撑不了多久了。周恩来先生让我带话——希望您做出正确选择。"
龙云望向窗外的夜空,想起云南的青山绿水,想起台儿庄牺牲的滇军子弟,想起蒋介石虚伪的笑容...
"帮我联系《大公报》记者,"他突然说,"我有话要对全国人民说。"
几天后,龙云在报纸上公开谴责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宣布脱离国民党。这一声明震动全国,也为他赢得了"民主将军"的美誉。
昆明的五月,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气,龙公馆的后花园里,龙云正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这位昔日的"云南王"虽已年过六旬,眉宇间仍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父亲。"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思。
龙云睁开眼,看到长子龙绳武站在面前,西装革履,手里捏着一份电报,眼神闪烁不定。
"什么事?"龙云直起身子,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藤椅扶手。
"台湾那边...蒋委员长又发来电报,邀请我去担任国防部顾问。"龙绳武的声音越来越低,"待遇很优厚..."
龙云的眼神骤然冷了下来,手指停止了敲击。他缓缓站起身,比儿子矮了半个头,气势却压得龙绳武不自觉地后退了半步。
"1946年我被蒋介石软禁在南京时,你在哪里?"龙云的声音平静得可怕,"你逃到香港,连看都没来看我一眼。"
龙绳武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当时情况特殊..."
"特殊?"龙云冷笑一声,"现在更特殊。新中国刚成立,你就要投奔蒋介石?"
"父亲,局势还不明朗..."
"啪!"一记响亮的耳光打断了龙绳武的话。龙云的手微微发抖,不是因用力过猛,而是压抑不住的愤怒。
"滚。"龙云只说了这一个字,转身背对着儿子,"从今往后,我没有你这个儿子。"
龙绳武捂着火辣辣的脸颊,眼中闪过一丝怨恨,转身快步离去。三天后,他登上了飞往香港的飞机,再转道台湾。这一走,父子二人此生再未相见。
龙云站在窗前,望着长子离去的方向,胸口仿佛压着一块巨石。他想起去年那个雨夜,三子龙绳曾跪在这间书房里的场景。
"父亲,我知错了!"当时龙绳曾浑身湿透,却不是因为雨水,而是与孔祥熙家二小姐孔令伟在重庆街头枪战留下的狼狈。
龙云气得浑身发抖:"当街开枪?你眼里还有王法吗?"
"是那孔令伟先挑衅的!"龙绳曾不服气地抬头,眼中闪烁着与父亲年轻时如出一辙的桀骜,"她骂我们龙家是'云南土包子'!"
龙云扬起手,却在看到儿子倔强的眼神时停住了。那眼神太像年轻时的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凭着一腔热血在军阀混战中闯出一片天地。
"罢了..."龙云长叹一声,"去祠堂跪一晚,好好反省。"
这样的场景在龙绳曾成长过程中不断重演。每次闯祸,龙云表面严厉,实则心软,从未真正严惩过这个最像自己的儿子。
"主席。"秘书的声音将龙云从回忆中拉回,"陈赓将军来电,说...说三公子在昭通那边有些异常动向。"
龙云眉头紧锁:"什么动向?"
"他...他暗中收编了不少土匪武装,还自封了什么'滇东北军政长官'..."
龙云的手猛地拍在桌上,茶杯被震得跳了起来:"这个逆子!"
1950年昭通的六月,空气中弥漫着不安的气息。龙绳曾站在司令部窗前,望着操场上操练的"部队"——那是一群乌合之众,有土匪、地痞,也有被蒙骗的农民。
"长官,都准备好了。"副官低声报告,"只等您一声令下。"
龙绳曾摩挲着腰间的手枪,那是父亲送给他的二十岁生日礼物。他想起三天前杀害的那三名军代表,其中一人临死前还不敢相信地问:"龙司令,为什么..."
"为什么?"龙绳曾自言自语,"因为我龙绳曾生来就不是给人当副手的命!"
他转身面对副官:"传我命令,今晚行动!"
然而龙绳曾不知道,他的计划早已被陈赓掌握。当夜,当他率领武装分子向解放军驻地发起攻击时,等待他们的是严阵以待的剿匪部队。
枪声在昭通的夜空下格外刺耳。龙绳曾躲在一堵矮墙后,看着自己的"部下"一个接一个倒下。他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骑马,说过的第一句话就是:"绳曾,记住,马缰要握紧,但也不能太紧。"
"太紧了吗..."龙绳曾苦笑一声,突然胸口一热,低头看到军装迅速被鲜血浸透。他踉跄着向前走了两步,仰面倒在血泊中,最后看到的是一轮被硝烟遮蔽的残月。
消息传到昆明时,龙云正在批阅文件。秘书站在门口,迟迟不敢进来。
"进来吧。"龙云头也不抬地说,手中的钢笔却微微颤抖。
"主席...昭通那边...三公子他..."
钢笔"啪"地一声掉在桌上,墨水晕染开一片蓝黑色。
"说下去。"
"剿匪部队...三公子在交火中......"
龙云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窗外阳光明媚,几个工作人员正在修剪草坪,空气中飘来青草被割断后的清香。
"陈赓将军说...三公子的行为已经严重背离了人民利益...他们不得不..."
"我知道了。"龙云的声音异常平静,"告诉陈赓同志,我理解组织的决定。"
秘书悄悄退了出去,轻轻带上门。龙云依然站在窗前,阳光照在他斑白的鬓角上。一滴泪水无声地滑过布满皱纹的脸颊,落在胸前的衣襟上,很快被布料吸收,不留一丝痕迹。
三天后,龙云出现在云南省政府的会议上,精神矍铄,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周恩来总理后来评价龙云有三项重大功绩:抗日、反蒋、投身革命。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铁血将军在私人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为国尽忠易,为父尽慈难。绳曾之死,是我教子无方之过。然家国不能两全时,唯有以国为先。"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