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的某天晚上,一家香港人熟到不能再熟的粥店,悄无声息地关了门。
没告示、没预告,员工收到一纸通知:今天起,海皇粥店全线停业。陪伴了港人三十多年的老字号,就这么突然地说了再见。
这一幕,像极了近几年香港餐饮界的缩影。

不是小店默默撤退,而是一批一批的老字号集体告别舞台。
33年、44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品牌,一个接一个倒下。情怀,终究敌不过现实。
1992年,一个不起眼的小想法,成了香港粥品界的巨头。
当时,香港政府开始清理街边粥摊,很多人早上吃不到热腾腾的粥。
创办人立刻看准机会,在商场里开了第一家“全天候供应热粥”的餐厅,取名海皇粥店。

最早的几家分店,装修干净,厨房是开放式的,顾客可以看到师傅现场煮粥、做肠粉,和传统“大排档”划清界限。
员工穿着统一制服,精神面貌一流,点单有礼貌,服务跟得上,顾客自然也愿意回来。
靠一碗皮蛋瘦肉粥、一份炸两肠粉,海皇慢慢站稳脚跟。
最火的时候,全港超过30间分店,甚至扩展到了新加坡、内地,一天卖出去1.6万碗粥,是真正的“宵夜王”。

它不是普通的粥店,是一代香港人的“胃的记忆”。
学生上学前来吃,打工仔加班后来一碗,老一辈更是天天报道。
那时候没人想过,这样一个熟悉的味道,竟也会有结束的一天。
其实,海皇粥店这几年早就不行了,只是没人愿意承认。
从2020年开始,客流骤减,业绩下滑。有员工爆料,公司开始让他们“八折支薪”,不同意就自动离职。
有分店连租金都交不上,被业主告到法院追债。甚至部分门店的设备都差点被拍卖。

去年10月,为了救场,海皇在一间门店搞了个“10元吃粥放题”活动,晚上八点后进店,几款粥任吃。
人是来了,队也排了,结果也只是昙花一现。说白了,这种“回光返照”的营销,治标不治本。
最让人心寒的是,结业那天,没有一句告别。员工和顾客一样,被突如其来的停业打了个措手不及。
有的老员工干了二十多年,被欠了几十万薪水,有的年轻人刚来香港打工不到一年,房东赶人、工资拿不到,人也联系不上管理层。

而据说公司创办人早在两个月前卖了套豪宅,净赚千多万。
员工苦苦等工资,对方却连电话都不接。这一幕,让不少港人直呼“心寒”。
海皇倒下,不是没有原因。生意差,不是顾客变心,而是老店变味。
很多食客早就发现,那碗曾经绵密浓郁的艇仔粥,味道越来越稀。
粥里的配料缩水了,肠粉不再滑嫩,连服务也跟不上。有博主说,问个菜单就被白眼伺候。
还有人吃到主菜快完了,奶茶才慢吞吞端上来。

更让人抓狂的是那些“霸王条款”:不收电子支付,只能现金;带走还要额外收费;
人多时拼桌就算了,坐久点都被赶。顾客也不是傻子,不花钱买冷眼。
曾经靠着“老字号”撑门面的情怀,在时代面前变成了包袱。不是食客抛弃老味道,而是老字号没跟上时代。
香港餐饮界的“寒冬”,从来不是一家店的问题,而是整条街、整个行业都被推向了悬崖。
首先是租金,贵得离谱。

一间几十平的小铺,在旺区动不动月租五六万港币,稍微好点的地段能飙到20多万。收入没变,成本翻倍,小店根本撑不住。
其次是人工难请。按最低工资算,一个全职员工月薪八千港币都不一定有人做。
现在的行情,一个堂食服务员要拿近两万,外卖员更是一将难求。
最惨的,是顾客越来越少。数据显示,光是北上去深圳吃饭、买奶茶、剪头发、按摩的港人,一年就有八千万人次。
花同样的钱,在深圳享受的是热情服务、干净环境、多样选择;在香港,排队等位、服务冷淡、付款还要找零钱,谁还愿意掏钱受气?

即便游客回来了,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疯狂购物、拼命吃饭。他们更多是打卡拍照,吃饭挑便宜的,买东西找代购。
有人说,是内地品牌抢了香港餐饮的饭碗。
确实,近两年,海底捞、蜜雪冰城、喜茶、文和友等几十个品牌大举进港,卷服务、卷价格、卷体验。
蜜雪的9元柠檬茶,干掉了本地20元的冻柠茶;海底捞笑脸迎人,打得老字号措手不及。

可现实比想象还骨感。不少内地品牌进港不到一年就撤了。
旺角最热闹的“柠濛濛”关门了,“咕噜丸子屋”也退市,“萝卜向南”不到4个月就跑路了。
原因说白了,还是成本太高,消费者不忠。
想靠网红红一把,结果热度还没炒热,就被租金和人力给榨干了。
香港不是“等你来改造”的市场,是一个成熟到几乎没有增长空间的城市。你要是没真本事,连三个月都活不过去。
香港老字号,表面看是输在价格和竞争,实际上是败在自己的傲慢。
太多老店把“历史”当成金牌,却不肯升级改造。
不愿做外卖,不愿收微信支付宝,不肯开放新菜单,连服务态度都停留在20年前。

顾客已经变了,世界也变了,唯有这些老字号还在原地打转。
曾经的“高峰”,成了今天的“负担”;曾经的“传承”,变成今日的“固执”。
其实机会从没少给过。比如莲香楼,已经开始试水电话预定、外卖配送,有的茶餐厅也终于接受扫码点单、取消最低消费。
虽然慢,但好歹迈出了第一步。
只要你肯变,食客还是会回来的。

海皇粥店的落幕,不只是一个品牌的终结,而是一代老味道的谢幕。
它承载了太多回忆,也暴露了太多问题。
从曾经日销上万碗,到如今欠薪关店,一切转变都发生在短短几年。可惜,它没能跟上。
香港,这座曾被誉为“美食之都”的城市,正在面临彻底的转型。
从饮食习惯到消费方式,从服务意识到经营模式,所有的一切都在倒逼改变。
这场“餐饮地震”远没结束。还会有更多老牌、更多新贵,在这场洗牌中上场下场。

剩下来的,不是运气好,而是够灵活、够真诚、够用心。
如今的香港食客,不只想吃一碗好粥,更想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受到一丝温暖与尊重。
老字号不是不能活,只是不该再用过去的姿态面对现在的世界。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