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圈最近风声鹤唳,一则消息悄然传出,中国企业开始陆续收到ASML的光刻机设备。这家曾被视为站在美国出口管制前线的荷兰巨头,似乎正在放慢对华“刹车”。
细看背后,不是ASML突然“胆肥”,也不是外部施压失效,而是全球半导体格局在重塑,一场不动声色的摊牌正在进行。ASML究竟是被动应对,还是主动调整?
ASML不是慈善家,它的每一步选择都跟市场有关。过去几年,中国大陆市场在ASML全球营收中所占份额持续上升,如今已牢牢占据头把交椅。
从财报数字来看,中国客户贡献的收入不仅量大,还增长迅猛。ASML并未公开细化设备型号的出口详情,但从销售数据走势和第三方机构的数据比对来看,DUV光刻机的出口在持续进行中,甚至有部分设备已进入交付阶段。
而这一现象背后,是中国晶圆代工能力的不断扩张,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头部企业不断扩产,地方政府也加速推动本地半导体项目上马。
产能一扩,设备需求就水涨船高。对ASML来说,这是一块谁都不愿放弃的“大蛋糕”。
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远超其他地区,过去几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波动剧烈,欧美企业订单起伏不定,而中国市场的设备采购相对持续。
即便在美国加强技术封锁后,中国客户依然维持设备采购计划,这对于依赖高端设备销售维持利润的ASML来说,是一剂“定心丸”。
这种市场结构的变化,让ASML在制定全球策略时,必须重新审视“听谁的”这道选择题,美国的政策压制和中国的市场吸引力,此消彼长之间,ASML的“商业天平”逐渐倾斜。
ASML并没有直接对抗美国政策,但它也没完全照办,公司在对外表达上格外谨慎,字斟句酌。
比如,ASML在中国启动维修中心升级项目时,明确表示不是“新建”,只是对现有设施进行“功能扩展”。
这种模糊表述,既能向中国客户展示持续服务的诚意,又能在政治敏感度上避开红线。
维修不是小事,光刻机这种精密设备,动辄上亿欧元,一旦出现故障,停工一天就是巨大的损失。ASML加强本地维修,不只是售后服务的提升,更是对中国市场的一种战略性“留存”。
它在不出口新设备的前提下,保障现有设备长期运转,等于在实质上维持了对中国客户的技术支持。
外媒对ASML的这一举动解读颇多,有的说是“阳奉阴违”,有的说是“策略模糊”,也有分析认为ASML正在“自行其是”,但不管怎么说,ASML确实在政策缝隙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美国方面显然不满,近期,华盛顿方面频频对荷兰施压,要求扩大出口限制范围,甚至把DUV光刻机也列入黑名单。
但荷兰政府态度并不一致,在商业利益和国家压力之间,荷兰政府和ASML都显得骑虎难下。ASML虽然嘴上说“遵守规则”,但行动上却在不断试探边界。
从企业操作的角度看,ASML走得并不鲁莽,而是步步为营。它没有直接挑战政策底线,但也没有主动收缩对华业务。
这种“软着陆”式的转向,并非一朝一夕的冲动,而是一个长时间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外部光刻机设备的流入固然重要,但中国半导体产业更大的变化其实是在“内循环”上的加速。
过去几年,在“卡脖子”的重压下,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开始从各个环节发力补短板。特别是在光刻设备领域,国产替代开始逐步推进。
国产DUV光刻机虽然距离ASML的最先进产品还有不小差距,但一些关键指标已经取得突破。
国内一批企业在光源系统、对准技术、步进控制等核心部件上逐渐突破技术瓶颈,不少项目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中试和量产阶段。
除了设备本身,配套的光刻胶、掩膜版、检测设备等也在形成国产替代链条,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技术积累正在转化为产业能力,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也在持续跟进。
比如,北京、上海、合肥等地正在布局成体系的半导体装备基地,从研发、制造到测试形成闭环。
这种“厚积薄发”的转型不是靠一两家企业就能完成的,而是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力的结果。一个很直观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国产设备开始进入中小尺寸工艺线的应用场景,逐步积累市场经验。
与此同时,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也在积极推进技术自研,部分关键工艺节点已实现自主可控。
在外部技术受限的背景下,国产化成为不得不走的路,而这条路走通了,不仅是对外部依赖的缓解,更是整个产业链安全性的提升。
这也意味着,即使未来ASML在部分设备出口上松动,中国也不会再把宝压在外部企业身上。光刻机这条“生命线”,中国正在努力自己掌握。
ASML的“脱轨”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全球产业链博弈的一部分。过去几十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逻辑下高度分工。如今,这种格局正被地缘政治的“剪刀”不断切割。
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维持主导权,中国则在加速自主化以实现突围,而像ASML这样的企业夹在中间,既不能得罪大客户,也不敢违逆政策指令。
ASML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夹缝中找出路的企业。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全球战略,特别是如何在不确定的政策环境中保持业务连续性。
而对中国来说,ASML的“松动”并不能改变整体局势,但却是一个重要信号。它说明,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没有人能彻底“退出”中国。无论是市场体量,还是供应链能力,中国都已经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与此同时,这也倒逼中国必须加快产业链自主化,不为外部环境所左右。靠人不如靠己,这句老话,在半导体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
北京的维修中心还在加紧建设,上海的晶圆厂设备正一批批入场,深圳南山的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没日没夜地测试新一代国产光刻部件。
一边是外部的技术限制,一边是内部的技术突破,中国半导体的这盘大棋,正在悄然落子。
从ASML的选择看,是市场在推动企业重新站队;从中国的布局看,是产业在倒逼技术自立。在全球化重构的背景下,光刻机只是个缩影,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信息来源:
ASML再度解释中国市场缘何销售强劲 预计2026年回归正常|财新 2025年10月16日 10:04
ASML:三季度中国大陆销售占比42%,明年将回落!/芯智讯
为中国光刻机提供服务!ASML:对北京本地维修中心升级和扩建/电子产品世界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