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了增加人口数量,想出了一个妙招,宫女和光棍都高兴坏了

贞观初年,人口锐减,两百多万人口的空旷版图,支撑不起大唐恢宏的国策。

李世民看在眼里,他没有效仿刘邦的“单身税”,也不愿靠强制逼婚,而是另辟蹊径,用一纸诏书打开了皇城久闭的宫门。

这一切要从宫女说起。

深宫幽闭

宫女的命运,在踏入宫门的那一刻,便已注定。

或是因家境贫寒、父母不得已将其献入宫中,或是被前朝统治者搜罗而来。

这些女子中,绝大多数并非皇帝的宠妃,而是无名无分的宫女,她们每日所做之事,不过是洒扫庭院、端茶递水,终日被困在三尺宫墙之间,与自由无缘,与婚姻绝缘。

隋末唐初,政权更迭,百废待兴。

李世民登基之前,隋炀帝为了满足私欲,不惜从全国各地大量征调少女,置于各地离宫别馆之中,这些女子的青春,在等待“御幸”的漫长岁月中被悄然消耗殆尽。

随着隋朝覆灭,这批庞大的宫女群体也成了唐朝宫廷的“遗产”,她们不属于后宫妃嫔的编制,却也不能随意释放,只能在深宫中日复一日地被消磨。

时间流逝,她们有的早已年老色衰,然而从未有人问起她们的归宿,宫门之内,是沉寂,是幽闭。

在中原大地经历数十年战乱之后,人口锐减成了整个国家最迫在眉睫的问题。

据记载,从隋末至唐初,人口由九百多万户锐减至不足三百万户,民生凋敝,土地荒芜,许多村庄鸡犬不闻、人迹罕至。

可就在这民间凋零之时,宫中却积压着数以万计的宫女。

她们本应在民间成家生子,成为国家未来的母亲和生产者,却因制度之故被禁锢在墙内,不得婚配、不许生育。

不仅如此,这一制度所带来的财政压力也极其沉重。

衣食住行,宫中养活数万人的开销并非小数目。

在民间,男子因战争死亡过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许多寒门男子根本无缘娶妻。

娶不起、也娶不到成了当时“光棍”最真实的写照。

一个是女性闲置在宫,一个是男性空有婚意却求偶无门,这样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婚姻断层”。

在李世民登基后的初期,这个“宫女过剩”的问题并没有被立即提出,直到贞观年间,才逐渐引起他的关注。

开国初危局,李世民对人口问题的深思

李世民登基之时,正值天下初定,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百废待兴。

他很快意识到,恢复国家元气的第一步,并非兴修水利、征讨四方,而是解决最根本也最隐秘的“人口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初建的大唐王朝,也曾让前朝帝王焦头烂额。

追溯历史,早在汉初,刘邦便因战乱后人口锐减而推行“单身税”政策——年届成婚之龄却未成家的百姓,要额外缴纳赋税,以此“逼婚促育”。

虽然初衷是增加人口,但这种政策更像是一种强制惩罚,既无温度,也易招怨。

在李世民看来,以此类手段治理天下,或许收效一时,却难以得人心,终究难以持久。

他要的,不是“被迫生育”的人口数字,而是“自愿繁衍”的社会活力。

于是,他开始从整体社会结构着手,思考如何用更为人性化、具可操作性的方式,激发国家的人口潜力。

没有人,商贾不过是空谈买卖;更不用说庙堂之策,也会沦为空中楼阁。

而此时,他也注意到了一个极其反常的社会现象:成婚率极低,适龄男子大量单身,婚配难已成为民间普遍问题。

探究根源,无非是两个字:失衡。其一,战争夺去了无数男性的生命,留下大量寡妇和孤儿;

其二,女子数量本就有限,又有大批被隋朝时期无序征召入宫,无法婚嫁,形成了“宫中多女、民间多男”的性别结构错位。

被囚禁的女子浪费了婚龄,而外面的青年男子却在贫穷与孤独中老去。

这一结构性矛盾让李世民忧心不已,他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封闭多年、人数庞大的群体——宫女。

与其困在深宫中枯坐老去,不如送她们重回人间,既能解民之困,又能减朝之负,更能拉动婚育比率,堪称一石三鸟之策。

为了让政策得以施行,他亲自下令,由尚书右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负责简出宫人,并提出“各从罢散,归其戚属,任从婚娶”的诏令,正式为这些女子赋予婚嫁自由的权利。

第一批被释放的宫女,出现在武德九年,李世民下令裁撤中宫前后宫女三千余人,这也便是史书所称的“怨女三千出后宫”。

而真正引发举国欢腾的,是贞观二年的第二次大规模出宫事件。

据中书舍人李百药所奏,隋末留下的大安宫及掖庭之中,“无用宫人动有数万”。

这些人衣食所需皆由国家供养,年年费用如流水般消耗不尽,更重要的是,她们因长年幽闭而身心俱伤,愁怨之气积聚宫闱,影响宫内阴阳调和。

李百药所言直指宫中积弊,令李世民警醒。

他对侍臣坦言:“此皆竭人财力,深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省费息人,亦得各遂其性。”

一句“各遂其性”,道尽了李世民的仁政之心。

那一刻,他不仅是一国之君,更像是为人父兄,为那些被制度遗忘的女子,重新争回做人的权利。

诏令一出,由尚书右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等大臣主持,设帐掖庭西门,逐一登记、简选,将宫中女子逐批放出。

在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的时代,宫女被视为皇室的私产,她们的婚配之权甚至不如民间女子。

但这一次,皇权亲自让步,赋予她们重获新生的机会。

女子们回归家乡,有的被家族重新接纳,有的在乡邻撮合下与适龄男子成婚,在田野中耕作,在灶台前持家,开始一段段从未想象的平凡生活。

这不是简单的“人配人”,而是一场结构性的释放,是把原本被囚禁在权力与礼教之下的女性力量,重新还给家庭、还给社会、还给国家。

与此同时,朝廷的财政也得到实质缓解。

长期供养数万宫女,每年需耗费粮食、衣物、器具数以万计,不仅造成国库压力,也让许多民间疾苦得不到妥善解决。

而放宫女之后,不仅省下庞大开支,更让原本“养而不用”的人口重新成为社会的生产力,为国家复苏注入了不可忽视的能量。

宫女出宫真的幸福吗?

光棍们欢欣鼓舞,百姓拍手称快,朝堂上下视此为太宗仁政的又一体现——既节省宫中财政,又解百姓婚配之急,何乐而不为?

这场政策落实到个人身上,真正改变她们命运的时候,许多宫女却发现,所谓“归去”,其实远比留在宫中更为艰难。

宫女出宫前,官方确实做了一些安排,甚至在掖庭门口搭设了临时坊市,由尚书省和户部统筹,组织中低阶士族和贫民青年前来“挑选姻缘”。

年轻貌美者,很快就被成群结队的单身男丁围住,询问、打量、比对;

而那些年岁偏长、容貌普通甚至已略显疲态的宫女,则只能低头站在一旁,尴尬地听着旁人议论、猜测自己出宫前是服侍哪位嫔妃的“宫人”。

更让人难堪的是,这些宫女大多出自贫寒之家,早年被选入宫时年纪尚小,十数年间未曾接触外界,早已与社会脱节。

一旦踏入民间,她们便要从“皇宫里的婢女”变成“寻常百姓家的妇人”,身份骤降,而心理却难以适应。

加之多年来被宫廷规训所束,举止拘谨、说话小心,即便有人愿意娶她们为妻,婚后生活也常显得格格不入。

年岁,是另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李世民释放的第一批宫女,绝大多数是从隋末遗留下来的“老宫人”,年纪小的也已过二十五岁,大的甚至逼近四十。

在一个女子十六岁已为人母的年代,她们被视为“迟暮之人”,无论姿色如何,都难引起青壮年男子的兴趣。

婚姻市场讲究的是生育力,而不是宫廷履历。

不少宫女出宫后,只能回到早年被迫离开的故乡。

可当年她们离家时,不过是家中添乱的“闲人”,如今归来,已是人老珠黄,尚未嫁人便被视作累赘。

有的亲戚干脆闭门不见,有的表面接纳,实则暗地里将她们视为“贱出身”的累赘。更有甚者,在无法自理生活的情况下,被迫以织布、帮佣为生,形同乞食。

有诗人写道:“深宫怨女怨深宫,一朝放出却无容。”

此言虽尖刻,却直指现实,她们曾以为走出宫门便是获得自由,却未料到,宫外的世界依旧为她们设下了重重壁垒。

幸运者或嫁予宽厚之人,携手过日子;多数却在世俗眼光和婆家轻视中艰难度日。

换个角度来看,宫女制度本就是封建王权结构下的一道悲剧裂痕。

宫墙之外,不见得处处阳光灿烂,有些人,走出高墙,是走进了人生的另一段孤独。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0

标签:历史   宫女   妙招   光棍   人口数量   李世民   宫中   人口   女子   民间   贞观   宫门   社会   国家   男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