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53年,金日成刚打完仗就来了北京,一身肃穆,周总理亲自迎接,规格拉满。
可还没进正殿,一声“老金!”,把场子砸了,谁干的?怎么连周总理都拍了桌子?
1953年11月12日,中午,金日成的专列冲进山海关,往北京开,京奉线上一片清场。
中央特批的专列,军警早在路线上一一布防,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迎外宾,还是顶头的金日成。
周总理亲自过问流程,外交部全体待命,迎接任务分到了,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王明贵手里。
谁是王明贵?一名将军,老抗联出身,当年在林海雪原里,和金日成并肩打过仗。
那时一个是三营营长,一个是一营营长,同住一张铺,一锅饭吃了好几年。
后来分开,一人去了东北剿匪,一人回朝鲜建国,杳无音讯十多年,金日成一度以为王明贵死了。
这回听说金日成来了,王明贵像弹簧似的就窜了上去。
火车刚一停,王明贵压不住了,眼眶红,拽开警戒线,冲过去一把搂住金日成脖子,喊了句:“老金!我可想死你了!”
车站周围的朝鲜随员、翻译、我方警卫队、外交部的人,全愣住了。
按部就班、严丝合缝的接站流程,就被这一个搂脖子、两个东北话给生生砸了。
更尴尬的是,金日成的翻译压根听不懂东北话,等他反应过来,王明贵又来了句:“三营长!还记得我们,在密林里偷喝老乡酒那事不?”
这一句话,直接让外交部官员后背凉了半截,金日成现在是首相,是国家元首,哪儿还是“三营长”?
那一刻,连车站的警卫,都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位少将拉开。
周总理站在人群里,脸色沉得像北风口。
没有喊话,也没打招呼,只是缓慢而坚定地转头对身边秘书说了一句:“把王明贵给我叫来。”
当天晚上,北京设宴款待朝鲜代表团,场子大得惊人,钓鱼台铺得严严实实,官兵全体肃立。
谁都知道,这不是吃饭,是外交场合,一举一动都能进电报。
可王明贵还沉浸在,“战友重逢”的情绪里。
席间举杯的时候,他又举高了声调,说起当年苏联整训营里,“打雪仗滑冰”的事,说得兴起,还顺嘴把中方一家,军工厂的生产情况带出来:“我们那儿一个车间,一天能出七辆坦克,你金营长要是来——”
话没说完,周总理的筷子就放下了。
“营长”这词又提了第二遍,还是当着全场、朝鲜代表团面,场子一下子安静下来。
宴会结束,周总理没走,直接把王明贵,叫去了中南海西花厅。
屋里没别的官员,就俩人,门一关,周总理拍案子了,不是轻敲,是拍,啪的一声,桌上的茶碗都震动。
“你知道你今天做的是什么事吗?金日成是国家元首,不是你当年营长!你让中方在国际场合上怎么站住脚?!”
王明贵懵了,他是真没意识到自己错在哪儿。
一直以为老战友相见,是大事,是情感,没考虑这身份这场合。
他嘴角发抖,说了一句:“总理,我是一时激动,没想太多。”
“不想太多?你现在是黑龙江军区副司令,你的身份让你必须想!”
那一夜,西花厅的灯亮到凌晨,王明贵最后出来的时候,衣襟没整,帽子也没戴,眼圈通红。
从那天起,他再也没有出现在,金日成的公开活动场合。
事后,这场外交“意外”没有被公开披露,官方通稿里,金日成访华一切顺利,宾主尽欢,连“热烈欢迎”的词儿都用得小心翼翼。
可在内部文件中,周总理留了一份批示:“个人感情不能高于国家礼仪。”
宴会后第二天,金日成一个人去了颐和园,没有随员陪同,也没有安排翻译。
外事部门一开始慌了,生怕他是因为昨晚的事生气了,要“散心”也得走程序啊。
可到了下午,他回到住地,跟翻译说了第一句话:“我没生气,王明贵是个实在人。”
朝鲜随行人员听懵了,外交部更懵。
谁也没想到,金日成居然没把那件事当回事,反倒一脸怀旧。
他当晚找中方翻译喝茶,聊起当年抗联的旧事,提起密林中的围剿战,王明贵中弹倒地,他冒死把人拖出来的事。
说得情真意切:“那时候我们是命搭命换出来的兄弟,多少年了,一见面我就知道他没变。”
说完,金日成特地请中方,安排两车皮苹果,从朝鲜送到黑龙江军区,点名“给王副司令的部队尝尝”。
王明贵那时候已经被口头批评,调去后勤部门写材料,日子平淡得像纸。
苹果到了,他不敢收,给军区写了报告,写完放了一夜,第二天撕了,自己走到仓库把苹果分给全营战士吃。
“我不能吃这个,我拿不起。”这是他跟自己说的话。
再过几天,中央下调文件:王明贵调离现职,转入军事科学院,专职军事理论研究。
到王明贵自己回忆这件事时,一句怨言都没有。
“总理说得对,我忘了身份,忘了纪律”,他在晚年写的回忆录上写道:“国家面前,私人感情不值一提。”
这场风波过去没几天,金日成继续访问日程,见毛主席,谈志愿军,谈停战后的朝鲜重建,场面隆重严肃,全程滴水不漏。
谁都以为,那场“老友重逢”的闹剧,就这么过去了。
可就在一次小型闭门会谈上,金日成主动提起:“昨天那位王副司令,是我们抗联的老战友,很久不见了,难免激动了一点”。
纵然被理解,但对中方来说,不能松口,凡事“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是建国初期最敏感的节点,中朝刚并肩打完仗,美国刚撤,苏联刚施压,所有的外交动作,都不能带“私人感情”。
那一年,毛主席强调过一句话:“外交无小事”,周总理背得滚瓜烂熟,天天挂嘴边。
这件事之后,金日成访华的态度更放松了,对中方代表团的讲话,多了不少“战友情”内容。
他回到朝鲜后,竟然在《劳动新闻》上公开提到王明贵,说“在中国,我见到了一位曾在雪地中救过我的战友,他还活着。”
这话一出,朝鲜上下都知道了,那个“搂着元首叫三营长”的人,叫王明贵。
王明贵此后几十年都在军事科学院,一边写教案一边研究战史。
晚年有人采访他,他只说一句话:“我这辈子干错了一件事,就在那天。”
尽管情感与纪律曾短兵相接,王明贵最终选择了服从与担当。
情谊可贵,规矩更重,这场风波,让人记住的不只是冲突,更是那个时代,将士对国家尊严的坚守。
参考资料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王明贵口述、杨光记录:《抗联将军王明贵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