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称靳东为“煤矿文工团团长”,级别有点高

娱乐圈从不缺“一夜爆红”的人。

但像靳东这样,凭借自己实力,一步步打磨自己的演技的人,却少之又少。

如今,《人民日报》点名靳东,彻底暴露他的“真实处境”!

原来,当初陈道明说的真没错.......

《人民日报》点名,暴露真实处境

10月22日,《人民日报》为抗战话剧《寻找“杜立特”》预热那回,一句话就让网友炸了锅。

谁也没想到,人民日报点名靳东时,用的不是“知名演员”,而是“煤矿文工团团长”。

别看这简单的七个字,但却比任何奖杯都有分量。

要知道,这可不是随便挂个名的虚职,那是文旅部直属的正厅级单位,传承了七十多年的文艺团体。

能当这的团长,除了得有真本事,还得有担当,绝不是靠名气就能混上的。

网友们都看明白了,这称呼一改,等于官方盖章了靳东的身份转变。

从单纯在镜头前演戏的演员,变成了要扛责任、带团队的文艺掌舵人,这步跨得着实不小。

而这七个字也意外暴露了靳东的“真实处境”!

如今的靳东,再也不只是那个单纯的演员、明星,而是已经“从政”!

而靳东能走到这一步,真不是靠运气,全是一步步熬出来的......

蜕变之路:从“明星”到“从政”

1976年靳东出生于山东济宁的某个小镇,父母离异后,他跟着爷爷奶奶过,家境不算好。

在靳东17岁的时候,因为家庭不富裕,为了赚学费,无奈他就只能出来闯社会,歌厅驻唱、酒吧服务生都干过,尝遍了苦日子。

后来误打误撞进了演艺圈,跑龙套时就憋着股劲,非要当“真演员”。

为了圆梦,他考中戏时因超龄被拒,硬是靠实力破格录取。

2003年刚毕业,就被前辈瞿弦和招进了中国煤矿文工团。

那时候他没啥名气,舞台就是煤矿的简陋礼堂,观众全是满手老茧的矿工。

他后来回忆说,看到矿工们辛苦一天就盼着这点乐子,自己绝不能敷衍。

台词背到滚瓜烂熟,动作练到精准,就算舞台漏风、音响刺耳,也从没对付过一场演出。

2015年《伪装者》里的“明楼”让他爆红,成了观众眼里的“精英专业户”。

可他没飘,反而主动求变。

《底线》里故意佝偻着背,操着生涩的长沙口音演法官,卸下了精英光环。

就算后来演过几部被吐槽的“烂片”,他也没丢了对表演的敬畏,总在想怎么突破。

这份踏实,让他在文工团里一步步被认可,最终接下了团长的担子。

当年靳东爆红时,外界都夸他流量高、人气旺,可陈道明却说了句实在话......

陈道明说的真没错

“演员的终极价值不是流量与名气,而是对艺术的敬畏、对社会的责任。”

曾经,陈道明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看,靳东的路完全踩中了这句话的内核。

当上团长后,他没摆架子,反而更忙了。

推动文工团和影视圈合作,专盯现实题材的好作品;组织话剧队下基层,让文艺真正贴近普通人。

他自己还主动给年轻演员让机会,一点不恋栈聚光灯。

采访里他说得特实在:“这里教会我怎么当演员,现在我要教更多人守艺术。”

以前总有人说他“戏路窄”“太油腻”,可这几年的转变大家都看在眼里。

从煤矿礼堂里认真演戏的小演员,到扛着文化传承责任的团长,他用二十年证明了一件事。

演员的价值从不是靠粉丝和热搜堆出来的,而是对职业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

《人民日报》的称呼变化,就是对这份坚守最直接的肯定!

结语

靳东的“真实处境”,从来不是什么名利双收。

是把“明星”的光环摘了,甘心做个为基层服务的文艺工作者。

从“知名演员”到“煤矿文工团团长”,虽说只有七字之差,却划清了流量与责任的边界。

靳东的蜕变,藏着演员最好的成长路径。

这份踏实与担当,才是真正能走长远的底气!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娱乐   人民日报   文工团   团长   煤矿   级别   靳东   演员   处境   责任   敬畏   真实   名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